鳳凰科技 2025-01-03 01:34:42 2
作者 | 鄧婭
編輯 | 夏延山
機器人的熱度,在車圈肉眼可見的攀升。
對於車企而言,幾乎都選擇了人形機器人賽道。
畢竟,特斯拉已經打了樣,所以摸著特斯拉的石頭過河,已經成為各大車企最為穩妥的選擇。
比如小鵬,最近在廣州正式釋出了其自主研發的全新AI人形機器人Iron。
公開資料顯示,Iron身高達到178釐米,體重70公斤。
Iron“大腦”用的是小鵬汽車自研的圖靈AI晶片,同時配備了AI 鷹眼視覺系統,可以讓機器人360 度檢視周邊,還可以 720 度看到立體空間。
就像人類眼睛,能夠更好地感知周圍環境。
△Iron在工廠整理雜物
目前,Iron機器人已在小鵬汽車的廣州工廠投入實訓,主要參與小鵬P7+車型的生產流程。小鵬Iron未來將會聚焦在工廠和門店等場景。
同樣較早佈局的還有雷軍。
小米兩年前釋出了人形機器人 CyberOne,身高 177CM、體重 52KG,是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
CyberOne背後的智慧、機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棧自研完成。
2023年,小米將人形機器人業務剝離,成立“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並獲得亦莊國投的戰略投資。
2024年6月,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喬遷至北京亦莊小米汽車工廠;在喬遷儀式上,小米團隊宣佈,目前正推進旗下人形機器CyberOne“鐵大”在自家制造產線上的分階段落地,也預示著小米人形機器人CyberOne“鐵大”正式轉向特斯拉機器人“Optimus”的工業製造路線。
除了自己親自參與,小米還真金白銀地投資了機器人領域。
比如小米集團投資了小雨智造,後者專注於開發適用於工業領域的大模型機器人技術,旨在為機器人打造能夠適應各種任務的“通用大腦”。
此外,雷軍旗下順為資本還參與了人形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的A輪與B+輪融資。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小米系在機器人領域共計投資了至少47家企業,總金額超150億元,涵蓋機器人及自動化、高階裝備、核心器件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涉及智慧製造、仿生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多個細分領域。
1
—
傳統車企的“機器人覺醒”
傳統車企當然也嗅到了變化的氣息。
據12月15日比亞迪招聘官微訊息,比亞迪將面向2025屆全球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招聘具身智慧研究團隊。
此前,比亞迪多以投資的形式,佈局人形機器人市場。
在2023年8月,比亞迪入股智元機器人,也就是稚暉君的智元機器人所屬公司。比亞迪當時的認繳出資額為191.497萬,持股比例達到3.76%。
如今開啟大規模招聘,也讓人猜測比亞迪將親自下場,開啟人形機器人專案。
有媒體報道,承接這個專案的是比亞迪十五事業部,內部代號為“堯舜禹”。
但很快,比亞迪投資者關係部門對此訊息表示不予置評,一切以公告為準,公司暫未涉足人形機器人相關業務。
但宣告嘛,大家都懂的,相信很快,比亞迪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就會有新的動作。
與比亞迪類似,上汽集團也在透過投資的形式佈局人形機器人。
2024年3月,上汽創投參與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智元機器人的A3輪戰略融資。
除了上汽創投,上汽金控旗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尚頎資本、恆旭資本也在加大對“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探索,積極佈局新賽道。
尚頎資本於2024年7月,參與通用機器人初創公司逐際動力LimX Dynamics A輪戰略融資。
距離比亞迪不遠的廣汽,則在2024年12月8日亮相了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具身智慧機器人。
該機器人採用可變輪足移動結構,具備全地形通行能力,可自由切換兩輪足或四輪足模式。除了產品研發,廣汽集團還佈局了智慧機器人領域的生產、運營和應用等環節。
根據廣汽的披露,目前機器人的研發已進入第三代。
很巧的是,兩家大灣區企業都是在2022年涉足具身智慧機器人領域,看來未來在新的領域又會有一番較量。
2024年起飛的賽力斯,則是與重慶市財政局控股公司合資成立了重慶賽力斯鳳凰智創科技有限公司。
該公司註冊成立於2023年年底,註冊資本約為 12.2 億元。近期,賽力斯同樣在公開平臺釋出了和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相關的招聘資訊,並且在2024年9月14日申請註冊了 ROBOREX 商標,10月12日拿到了受理通知書。
據相關券商資訊,目前鳳凰智創相關機器人研發人員在200人左右,若進展順利,人形機器人2025年年底有望量產。
2024年4月,奇瑞汽車聯手AI公司Aimoga共同研發推出了人形機器人Mornine,進軍人形機器人賽道。
Mornine在未來會提供三個階段的服務能力:
首先,是一個稱職的資訊提供者和產品顧問。比如在汽車銷售中心或陳列室等環境中,為客戶的問題提供精確的答案,並透過語音或螢幕介面提供詳細的產品資訊和建議。
第二階段,Mornine 整合了視覺識別和自主導航等先進功能,可以幫助客戶完成產品處理任務、自主導航並將客戶引導到特定的產品位置。
最後一個階段,Mornine將綜合其所學知識,成為人類主人的得力助手,包括進行兒童看護、做家務等。(沒錯,就是理想汽車CEO李想說的矽基家人)
最後,就是一些已經把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提升到戰略高度,但暫時沒有大動作的車企。
比如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
前者在2024年11月15日宣佈了相關計劃,表示5年內要投入超500億元,2026年前推出長安飛行汽車產品,2027年前釋出人形機器人產品,加速向智慧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後者則表示要構築“八大科技引擎”,打造未來汽車這一“具身智慧體”。
對了,還有剛做完三場AI TALK的李想,他說理想100%會做機器人,但非當下。
原因是目前連 L4 級別自動駕駛汽車都無法解決,更復雜的問題便難以應對。
2
—
是“矽基家人”,還是淪為“花架子”?
目前,全球已經有數十家車企宣佈佈局人形機器人。
在經歷過“電動化”和“智慧化”兩波浪潮之後,車企對於下一個出現的“奇點”已經愈發敏感,佈局也愈發提前。
不少機構認為,人形機器人與汽車行業在技術上有著一定同源性,汽車上的視覺、鐳射雷達等部分零部件及相關軟體系統,人形機器人都能夠實現複用。
車企進軍人形機器人,可能談不上熟門熟路,但至少不是兩眼一抹黑。
曾經的製造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積累,給機器人的研發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但從智慧出行到智慧生活,技術的跨界仍然充滿未知與挑戰。
人形機器人可以是未來生活的“矽基家人”,也可能在市場的冷酷現實中淪為“花架子”。
人們距離一個機器人陪伴的未來究竟還有多遠?車企們會否在這場競賽中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或者,機器人是否也將成為一場新的淘汰賽的開始?
機器人崛起的時代才剛剛開啟,而這條賽道,註定不會只有掌聲與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