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體育 2024-12-31 01:33:08 2
文 / 楊雨蒙
編 / 王帥
半年過去了,巴黎奧運會的「價值」和「意義」還在上升。
一屆把整座巴黎城當作背景板的奧運會,讓無數人感嘆「奧運還能這樣辦」。那些最初被外界質疑為不切實際的設想,展現出來顯著的可行性,還有超出預期的影響力,一遍遍地重新整理著大眾認知。
圖源:Paris 2024
早在2023年底,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奧運前視察巴黎時就指出:巴黎奧運會將是歷史的轉折點。
如今,這一轉折的影響正愈發深遠。
把田徑賽事,搬出體育場?
前不久,國際田聯主席塞巴斯蒂安·科(Sebastian Coe)確認,世界田聯正與洛杉磯奧組委緊密合作,研究將部分田徑賽事搬出傳統體育場的可行性。
事實上,洛杉磯奧組委多年來一直在敦促世界田聯考慮「體育場外」的概念。他們主張以更加開放的城市空間承載奧運田徑賽事,從而擴大賽事的影響力並提升觀眾的參與感。
但國際田聯卻一直反對在奧運會主體育場外舉辦比賽,其理由也頗為合理——奧運主場館通常擁有8萬餘個座位,如果把撐杆跳、跳遠或鉛球等專案搬到更小、更私密的場地,那麼對運動員們來說,一生或許只有一次的精彩時刻就會被淡化。
不過,在近期的公開發言中,塞巴斯蒂安卻表示,「我喜歡這個想法,因為它把我們的運動帶到了人們身邊,我們應該勇敢。」
著名的洛杉磯紀念體育場 圖源:洛杉磯奧運會官網
但實際上,這份勇敢卻源於現實層面的限制。
原定作為奧運主場館的洛杉磯紀念體育場於2019年耗資3.15億美元完成了翻新,升級了豪華包廂和套房,其座位容量下調至77500個——也就是說,洛杉磯紀念體育場目前作為南加州大學特洛伊人橄欖球隊的主場,當下並沒有容納標準田徑跑道的地面空間供田徑比賽使用,這使得洛杉磯奧組委不得不另尋解決方案。
在今年年中,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曾提出一項耗資1億美元的計劃,在現有場地基礎上加建一層約11英尺的新地板,碗形的場館結構使其能有足夠空間鋪設跑道,以此能夠舉辦奧運田徑比賽。
然而,這一方案的實施不僅在技術上覆雜且昂貴,更可能與奧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
洛杉磯紀念體育場改造概念圖 圖源:洛杉磯時報
當然,洛杉磯還擁有眾多體育場館可供選擇。但就目前來看,透過城市空間的重新配置實現田徑賽事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或許會成為國際田聯和洛杉磯奧組委解決場地問題的新解法。
其實,將原本小眾的賽事帶入地標性的城市空間,已然成為當下的新趨勢。
田徑賽事,正在「出圈」
奧運比賽拋棄傳統體育場舉辦不是新鮮事。
這一趨勢源於奧運歷史上,賽事與城市景觀不斷融合的積累與創新嘗試。
早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便誕生了一項經典案例。該屆跳水比賽在蒙錐克奧林匹克跳水池(Piscina Municipal de Montjuïc)舉行,其坐落於山坡之上,能夠俯瞰巴塞羅那的城市天際線和海港風光。
藍天與建築交織的背景,與運動員的優美動作相得益彰,不僅讓賽事本身更加賞心悅目,也透過視覺傳遞將巴塞羅那的城市形象深植於全球觀眾的記憶中。
伏明霞等中國跳水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成為國人的經典記憶
在此之後,奧運創新的嘗試並未止步於視覺效果,而是逐漸延伸到場館建設與賽事形式的核心理念之中。
到了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在場館設計方面更是大膽突破,採用可拆卸和可回收的結構設計,不僅有效降低了賽事對環境的影響,還讓城市賽後利用這些設施變得更加靈活。這種模式展現了奧運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也為賽事主辦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來,這種讓賽事融入城市景觀的思路愈加成熟。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國也為這一領域增添了令人矚目的創新案例。
在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比賽中,谷愛凌、蘇翊鳴等運動員們的飛躍背景是首鋼園區高聳入雲的冷卻塔和煙囪。歷史與現代、工業與體育在此交匯,傳遞出中國對於可持續奧運和文化傳承的獨特理解。
圖源:New York Times
直到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體育融入城市」這一理念更是應用到了全新層面。
開幕式被移至塞納河上舉行,打破了傳統體育場內的侷限;比賽期間,滑板、三籃、霹靂舞等比賽的賽場設定在協和廣場,沙灘排球比賽則在埃菲爾鐵塔前展開,擊劍賽事選擇了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大皇宮……
這些嘗試不僅提供了令人驚歎的視覺衝擊,更賦予了每個場地獨特的文化內涵,創造出難以複製的影響力。
現如今,洛杉磯將田徑比賽帶出傳統賽場的構想,也已經有了許多實際的操作經驗。
先不論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專案早已在城市街道上廣泛開展,成為大眾化與全民參與的標誌性專案。近年來,更多傳統的田徑比賽嘗試在在街頭、商圈甚至公園等開放空間中進行,吸引了更廣泛的觀眾。
比利時布魯塞爾就曾在大廣場舉行過鉛球比賽,以始建於12實際的歷史建築群為背景,為田徑比賽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瑞士蘇黎世更是曾在其市中心的六彩廣場舉行過鑽石聯賽的決賽,其中包括鉛球、5000米、跳高、撐杆跳等六項運動的頂級運動員在歷史悠久的歌劇院前完成了自己的表演。
這一切都在為洛杉磯奧運會提供寶貴的參考經驗。
但奧運會的量級,或許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圖源:Weltklasse Zürich - Diamond League
搬出體育場的田徑賽,「危」與「機」並存
將田徑賽事搬出傳統體育場,毫無疑問是在與風險進行博弈。
首先,田徑比賽的空間需求遠高於沙灘排球或霹靂舞等小型賽事。田徑專案需要更為寬闊和複雜的場地,這意味著主辦城市必須對街道、廣場等公共區域進行大規模調整。從交通封閉到設施改造,每一步都需要細緻入微的規劃和管理。一旦協調不力,組委會勢必會陷入輿論的漩渦。
同時,技術層面的考驗同樣不容忽視。在傳統體育場內,賽道材質、風速、計時裝置等要素早已被標準化處理。而在開放的城市空間中,場地的不可控因素增加,比賽的公平性也會遭受衝擊。
前文提到的在蘇黎世的鑽石聯賽決賽中,臨時搭建的非標準化563米跑道就因為急轉彎和場地起伏不平,讓許多選手陷入困境,這一案例正凸顯了臨時賽場在技術適配上的挑戰。
儘管可能存在新的技術手段、創新設施和裝置能提供解決方案,但如何保證持續近半個月的比賽質量和標準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難點之一。
另一方面,開放場地的田徑比賽也涉及到商業與文化之間的微妙關係。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啟了奧運TOP贊助商的先例,扭轉了前幾屆奧運會鉅額虧損的局面,奠定了現代奧運會的商業化模式。
而在開放場地賽事中,品牌露出成為了一項複雜的議題。傳統的廣告牌或視覺展示形式可能因地標保護、空間限制等問題受限。同時,原有公共空間的建築、廣告展示也有可能干擾賽事的商業權益,成為「擦邊營銷」的培養皿。
圖源:洛杉磯奧運會官網
但同樣,這些挑戰背後也隱藏著不可忽視的機遇。
作為美國西海岸的標誌性城市,洛杉磯擁有豐富的城市地標和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從好萊塢山到格里菲斯天文臺,從聖塔莫尼卡海灘到市中心的文化區,這些都是適合舉辦開放式田徑賽事的場地。
運動員的每一次跨越和衝刺,將不再只是單純的競技資料,而是與城市文化記憶交織的動人畫面。
想象一下,撐杆跳名將杜普蘭蒂斯在好萊塢標誌前完成飛躍,百米飛人大戰在星光大道上衝線……一系列瞬間,會立刻成為全球傳播的視覺焦點。
洛杉磯經典的好萊塢標識 圖源:New York Times
四十年前,洛杉磯奧運會週期推進的改革,拯救了現代奧林匹克的命運。如今,當奧運會吸引力再次面臨挑戰,當它即將再度迴歸洛杉磯,這片土地還會再一次推動這項賽事的偉大變革嗎?
一切答案,都將在四年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