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科技 2024-12-06 01:33:24 1
當大學生們還在為offer發愁,號稱青海搖“祖師爺”的張詩堯卻丟擲了橄欖枝,為抽象的2024年再添一個熱點。
近日,為組織一場百人青海搖活動,網紅張詩堯開啟線上面試活動,吸引了大量大學生的積極參與,被網友們戲稱為社會搖秋招。大批年輕學生以“搖子”的身份透過短影片和直播展示自己的才藝,爭奪加入張詩堯團隊的機會,熱鬧程度堪比“我要上春晚”。
當身為國家棟梁的大學生,與公眾認知中被不入流甚至被貶低俗的“搖子”群體畫上等號,流量和爭議自然接踵而來。然而驚蟄研究所發現,近年來網路輿論對於“土味文化”的評價正在轉變。
1.
上985不如學社會搖?
“朝十晚四,月薪7000元,週末雙休還給繳社保……”如果不瞭解情況,恐怕還有人會以為這又是哪個網際網路大廠給出的秋招待遇,但是根據網友爆料,這是網紅張詩堯為招募社會搖團隊成員開的條件。
此外還傳言,張詩堯團隊對應聘者學歷的要求是:中專提前批,大專擇優錄取,大專以上的都不要。
雖然這些“招聘要求”看上去過於抽象,但是因為節目效果奇佳,網友們不管是否得到考證,就當作真實資訊傳播開來引發全閘道器注,而且網友們甚至還自發挖掘出了應聘成功的真實案例。
根據網友們的說法,網紅“陳誘惑”不久前接受了張詩堯的直播面試,並且成功透過考核。隨後便有粉絲髮現,“陳誘惑”已經喜提奧迪A8。不過,驚蟄研究所注意到,“陳誘惑”喜提A8的影片釋出時間是10月29日,早於直播面試的時間。因此“白天面試上岸,晚上喜提A8”的說法並不屬實。
然而這些過度發揮的段子,並沒有打消年輕人對“社會搖秋招”的興趣,反而吸引了越來越多人開始參與玩梗,甚至踴躍連麥、報名面試。就連在購物網站上搜尋“秋招”,也會出現青海搖白手套等相關推薦商品。
這時人們發現,過去大家把社會搖和“搖子”當樂子,但當抽象表演可以開出庫裡南碎片時,觀眾們的價值觀開始動搖,進而產生分歧。
在一部分人看來,社會搖動作重複,毫無美感和技巧可言,跳社會搖的“搖子”們大多又給人學歷不高、不務正業的印象,因此“社會搖秋招”不過是loser們的狂歡。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當百萬粉絲、高知博主公然嘲諷大學生就業難的時候,向來被瞧不起的社會搖卻在提供崗位,誰在製造焦慮,誰在創造就業機會,一目瞭然。如果穿著孔乙己的長衫也等不到真正的秋招offer,倒不如干脆脫下長衫,說不定還能翻身開上庫裡南。
還有網友調侃道:“當初的我拉不下面子,現在的我拉不上緊身褲子。當初看的是笑話,現在看自己像個笑話。”
網友們的戲謔之間,既有對現實的無奈,也表現出對社會搖的明顯改觀。
2.
搖子平反,“土味文化”崛起
在過去,主流輿論對於社會搖代表的土味文化的評價,普遍是偏負面的。
2018年4月3日,新華網點名批評“社會搖”現象,呼籲“別讓社會搖等低俗影片晃散了你的‘詩與遠方’”,並且指出過度娛樂化的內容扭曲了價值觀甚至觸碰了法律道德的底線。
3天后,網信辦依法約談快手平臺,要求其暫停有關演算法推薦功能,並封禁“王樂樂”“楊青檸”“仙洋”“牌牌琦”“陳山”等違規快手主播,禁止其再次註冊直播賬號。
當時對於社會搖主播們的處罰一點也不冤。
例如靠社會搖出圈的“牌牌琦”,給人留下的印象總是光膀子、戴著假冒名牌手錶、爆粗口,整天流裡流氣。為了吸引流量,“牌牌琦”還不斷炒作,與同為“搖子”的女友“小伊伊”炮製家暴傳聞、吃安眠藥自殺等假訊息,甚至與師傅仙洋反目成仇等。
更關鍵的是,在以毫無底線的方式獲得巨大的流量之後,社會搖網紅們賺得盆滿缽滿,對整個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據媒體報道,“牌牌琦”2017年僅靠在快手上直播社會搖,就能夠年入上千萬,住獨棟別墅、開賓利,引得眾多青少年追捧、模仿,成為“逆天改命”的榜樣。
社會搖的風靡讓主播成為了“門檻低,來錢快”的理想職業,導致部分青少年產生了不勞而獲的思想,幻想透過跳“社會搖”成為網紅,從而忽視知識學習和辛勤工作的重要性。
但同時可以看到,其實是社會搖主播的負面形象與社會搖牢牢繫結,從而導致這種“土味文化”現象風評被害。當違規主播消失在大眾視線裡,社會搖不過是一種動作重複、缺乏技巧的網路舞蹈風格。而隨著演繹社會搖的方式有了新的變化,這種低門檻的流行文化低俗的風評也開始發生轉變。
從2023年10月開始,一支名為《科目三》的魔性舞蹈突然爆紅網路。截至2023年12月,“科目三”在短影片平臺上的播放量就已超400億次。甚至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賽場上,也聽到《科目三》神曲。
不論是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還是動感魔性的背景音樂,《科目三》都高度符合人們對社會搖的定義,但這次輿論對社會搖的評價卻實現了反轉。
央廣網撰文評價:“科目三”來自民間,來自普通人,來自人們熱氣騰騰的生活,展現的是真實可親的人間煙火氣。稱“科目三”是以草根文化為代表的網路文化進一步下沉和多元化發展的體現。並且因為“科目三”火到了外網,產生了大量外國人跳“科目三”的爆款影片,“科目三”還被賦予了文化自信的期許。
從“精神汙染”搖身一變成為文化輸出,“科目三”的爆火儼然成為了一道文化奇景。而在最近幾年,不光“科目三”為社會搖成功平反,“土味文化”也在悄然覺醒。
今年10月,抽象博主“藥水哥”因為一條參加健美比賽的短影片,再度出現在公眾視線裡。粉絲們驚訝地發現,過去在“金色大廳”直播間裡,一臉茫然、挺著大肚子整活的“小丑”,竟然練出了一身腱子肉。
難以置信的網友丟擲“合理懷疑”,認為“藥水哥”在3年前與向佐的擂臺PK中完成了靈魂互換,還有粉絲評價“藥水哥”一夜之間從抽象教父變成了勵志典範,摘掉了“低俗文化”的帽子,籠罩上了正能量的光環。
3.
“土味文化”引發群體共情
實際上,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土味文化”崛起現象,當屬鳳凰傳奇的“翻紅”。
在2017年上線的《吐槽大會第一季》第10期節目中,李誕吐槽鳳凰傳奇時說道:“每一個人都聽過鳳凰傳奇的歌,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承認。”對此,鳳凰傳奇也大方承認早期的風格確實“土”。而那時人們關於鳳凰傳奇的聯想,仍然是制霸廣場舞的神曲組合。
然而在2021年播出的《為歌而贊第二季》第7期節目中,鳳凰傳奇翻唱的《海底》收穫了全網好評,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價,鳳凰傳奇的翻唱改動了部分歌詞,把原本憂鬱頹靡的曲風演繹成更加積極溫暖的版本,使更多人產生共鳴。
鳳凰傳奇的翻紅也離不開網際網路的“助攻”。
2023年7月,一條名為“鳳凰傳奇赤峰音樂節我先瘋為敬”的影片在B站走紅,播放量一度超過520萬次。影片中,當鳳凰傳奇演唱《奢香夫人》時,全場觀眾用吶喊的嗓音集體唱出“烏蒙山連著山外山,月光灑下了響水灘”的震撼氛圍溢位螢幕,令不少使用者留下了被感動落淚的彈幕。
2個月後的杭州亞運會賽場上,一位00後現場DJ在中場休息時又放起了這首《奢香夫人》,隨後現場拍攝的短影片火爆全網,許多年輕人因此瞭解並喜歡上了這首歌曲以及鳳凰傳奇。
隨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鳳凰傳奇此前的作品也被網友們挖掘出來。2023年11月,為了紀念嫦娥五號探月工程的成功,中國愛樂樂團在2014年改編的《月亮之上》交響樂版被選中作為相關影片配樂,並且稱其為“廣寒宮破陣曲”。
後來相關版本的音樂又被很多影片UP主使用,令不少網友對鳳凰傳奇有了新的認知,鳳凰傳奇的“土味”刻板印象也逐漸消除。2024年,鳳凰傳奇舉辦的 “吉祥如意”巡迴演唱會門票銷售異常火爆。至此,昔日製霸廣場舞界的神曲組合,也成了年輕人心目中的頂流。
事實上,從“土味文化”崛起的時間線上不難看出,“土味文化”的口碑反轉源自於後疫情時代,人們越來越在意現實的生活需求。
過去輿論對於“土味文化”的批判,其實是一種來自中產、精英階層居高臨下式的鄙視。因為收入穩定、生活富足,所以大多數人都對“搖子”們在直播間裡“賽博乞討”的行為嗤之以鼻。
甚至一部分人只是希望透過批判的方式,讓自己與對方區隔開來以獲得一種精神認知上的“高人一等”。本質上,這種行為和高槓杆買豪宅、送孩子上國際學校、鍾情Omakase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當財富光環逐漸暗淡,中產、精英們開始接受citywalk和大牌平替,沉淪在中產返貧的焦慮中。同時,網路話語權交接到了有錢、有閒,但為前途擔憂的年輕群體手上。這時,“土味文化”的好,才又被重新發掘。
觀眾並非不知道什麼是低俗,他們只是在借“土味文化”緩解自己的焦慮、發洩心中的不滿。
雖然嘴上說著“翻身開上庫裡南”,但是真正打心底願意把“搖子”當成職業的大學生又有多少?當過氣網紅馬保國、聞會軍成為夜店演出的頂流,那些在臺下拍照互動的年輕人裡又有幾個是真的粉絲?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前體操世界冠軍、退役體操運動員吳柳芳遭遇“擦邊風波”時,會有大批網友跳出來為她聲援。因為,大家都不過是在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面對現實,一部分人早已脫下長衫。
今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增設網路主播為國家新職業,標誌網路主播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得以確立。另有資料顯示,48.4%的職業網路主播帶動了1至10人就業,22.4%的網路主播帶動10至50人就業,9.6%的職業網路主播帶動1000人以上就業。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仍然存在批判的聲音,投身“土味文化”的人仍然絡繹不絕。一句“不偷不搶,靠能力賺錢不寒磣”便能夠擺脫精神上的負擔,這或許是當下適合所有人的“百憂解”。
對於“土味文化”的興起,有的人會將其理解為“刻奇”(kitsch),即透過對有缺陷的藝術進行有缺陷的複製或毫無價值的模仿,從而產生一種虛假的審美崇高感來討好自己、迎合自己。但當圍觀的人們也開始為“土味文化”搖旗吶喊時,這就不只是某個個體或群體的自嗨,而是社會層面的集體審醜。
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存在是虛無的、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無意義的,而審醜是對這種荒誕現實的一種認知和表達。透過對醜的審視,人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荒謬和人生的困境。而當人們在審醜的過程中挖掘出新的價值,也是對“虛偽的美”的反思和抵制。
網際網路讓人們看到了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差距,也給了大家選擇的權利。儘管輿論上總有交鋒,但熱衷紳裝騎行的上海“薩普”和青海“搖子”,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