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它曾憑獵奇犯罪爆火,如今續作口碑兩極分化,被網友打一星群嘲?

網易娛樂 2024-12-18 00:58:07 1

來了,終於來了。

你們都在催我的國產劇。

沒開播,豆瓣已有兩萬多人打出“想看”。



沒看過前作?無所謂。

只要你對這些感興趣:

男愛豆被隊內霸凌,渾身青紫。



小孩被關進狗籠,疑似“採生折割”。

採生折割,是職業乞丐中最歹毒兇惡的一種。人為地製造一些殘廢或者“怪物”,以此為幌子博取世人的同情,藉此獲得路人施捨大量的錢財。
百度百科-“採生折割”



佈滿幾十具白骨的天坑景點,場景壯觀堪比“黃河撈屍人”。



罪案愛好者專屬的下飯劇。

不多廢話,直接來:

獵罪圖鑑2



01

“新時代殺人手法教科書”

如果看過第一季,應該對設定不陌生。

一、雙男主,原班人馬迴歸,金世佳、檀健次穩定上分。

一個刑警隊長,一個天才畫像師。

展現最萌身高差賣腐的同時,也在走哪哪出事的死神路上越走越遠。

用美術還有心理學

探索一種新的破案思路



二、近年來國產劇少有的原創劇本設定。

上一季共包括14個案件:

電梯雨衣男、整容醫院殺人事件、女同性戀自殺事件、雌雄大盜(疑似勞榮枝法子英)、人皮面具綁架案、珠寶搶劫案、家暴反殺案、輪姦案、老人詐騙案、模特照片被割案、連環爆炸案以及涉及主線的警察被殺案、滅口案和美容院販賣人口案等等。

死法花樣,反轉猝不及防。









獵罪,原來是獵奇的獵。

第二季繼續。

最頂流的男團,選秀C位出道,以及讓人想起某坤的婚紗舞臺。

結果一轉眼,愛豆被嘎了。





監控除了拍到三個受害者和唯一倖存者的室內活動外,沒發現任何可疑人物。

誰是兇手?

那肯定是唯一倖存的愛豆咯。

但全程監控中,他沒有任何作案跡象,而且還不在兇案房間裡。

-我一直待在自己的房間裡

-你去了好幾次洗手間?

-我是去打掃了



據這位男愛豆所說,草根出身的他,一直遭受其他三個隊員的霸凌。

幾人都是富二代,不光動輒打罵,還強迫他跟著吸毒,劣跡斑斑。



有吸毒的影片證據和宿舍的監控錄影,一副“完美倖存者”的樣子逐漸落成。

但真相,顯然沒這麼簡單。

經過摸排調查,警察杜城(金世佳 飾)雖然發現了許多娛樂圈的黑料:比如經紀人和藝人開淫趴、圈內迷信養小鬼等,但並沒有找到與命案相關的直接證據。

直到畫像師沈翊(檀健次 飾)發現現場的角落,曾擺放過一隻長頸鹿玩偶。

大小,剛好能裝下一個成年人,嘶……



畢竟是第一個案子,Sir也不避諱什麼劇不劇透了。

福爾摩斯的名言:

“當你排除了一切看似不可能的情況後,剩下的無論多麼難以置信,都必然是真相。”

兇手要把自己三摺疊藏進玩偶,再在殺完三個人後,從現場無痕脫逃。

難度堪比忍術,怎麼做到?

謎底很快揭曉:

原來那個倖存男愛豆有個女粉。

在瞭解到哥哥被霸凌的困境後,骨骼清奇的她透過高難度姿勢將自己裝進玩偶,半夜趁三個隊員吸嗨了不省人事後,爬出來一一割喉,再把自己裝回去。

坐等第二天的清潔工來丟棄愛豆們不要的雜物,再順勢從垃圾堆逃走。

如此大費周章。

報酬,是來自偶像的一個吻。





沒錯,那個倖存的男愛豆也不清白。

畢竟經常殺人的朋友都知道,這套操作搞下來,沒人打配合肯定是不行的。

什麼時候可以行動,監控盲區在哪裡,清潔工幾點來……哪怕不是直接的兇手,但內鬼肯定也跑不了干係。

反轉僅此而已?

當然不是。

在第一個單元案的最後,還有這樣一個畫面:

當幫兇和兇手,偶像和粉絲,男與女,二人被洗去所有社會面的身份後,故事給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

她在他落魄時就喜歡上他。

兩人私交數年,除了單純的追星、友誼外,還有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

那個吻除了安慰和答謝,更像一個證明。

舞臺上的婚禮,也不只是一個表演。



-在你的演出裡給我一場婚禮吧

就當是我們的婚禮





《獵罪2》就這樣用一種畫面衝擊力大但可行性極弱的殺人手法,完成了這一季的開篇。

當然,招致的非議也不少。

一些網友在豆瓣上憤而打出一星,控訴“汙名化追星女”。

說“我身邊從沒有見過這樣的追星女”。



好吧。

正如前面所說,案情,是獵奇的。

什麼離奇拍什麼,當然不代表這是正常的追星族,或許大家可以稍安勿躁。

否則,每個案子都可能冒犯一個群體。

這種對離奇的執著,讓Sir想起了約翰·迪克森卡爾的推理名篇《天空中的足跡》。

——兇手將手插入高跟鞋,倒立著離開了犯罪現場。

畢竟破案類的題材,相較於真的去教觀眾怎麼殺人,更多還是透過極端情況和腦洞手法,來解構真相,探討人性。

就像這樁案子。

三條人命的背後,是三重門。

光鮮行業的暗面、明星皮下的不堪,娛樂圈的扭曲,讓平等的兩個個體產生了情感姿態上的高低。

為了心中的“神”,人甘願邁過道德界限,退化為“獸”。

02

熒幕版故事會

如果讓Sir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獵罪》這樣的劇,大概是“故事會”。

就像一本流行於民間的廁所讀物,低門檻的娛樂,偶爾也發掘精品。

別看不起《故事會》:

有經驗的創作者都知道,好商品絕不比好作品好做。



《獵罪2》目前的案件除了第一集的粉絲殺人案外,還出現了虐童案、天坑拋屍案、人工智慧案、私家偵探殺人案等等。

如果要說和第一季最大的不同(Sir可是認認真真追了兩季)。

大概是相較之下,第二季更符合網際網路趨勢,更契合當下的熱點。

依舊舉個栗子。

這部的第三案,講的是警察進山尋人,意外發現屍坑。

著名的野山美景,吸引了無數不怕死的人前來“探秘”。

讓人想起最近的新聞:



但除此之外。

比案件本身的獵奇性更具“網感”的,是兇手的動機。

警察勘察屍坑,發現有一具屍體,非常特別。

一棵小樹從這具白骨上生長出來。

其他屍體都圍繞它呈散射狀分佈,換句話說,以它為圓心。





死者是誰,不揭密,兇手是誰,Sir也不說。

但這樁案子最奇特的地方,就在於兇手並非殺死死者的人,卻因為後者的死亡,從而擁有了“兇手”這一身份。

動機,自然是感情。



以感情為動機不特別。

特別在於,如果你看完這一季的幾個案子,會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所有罪惡的萌芽,都始於原生家庭的失衡。

就像為偶像殺人的粉絲並不是單純的粉絲。

家人的缺位使得偶像成為了她單一的生命支點,一場“婚禮”足以讓一個“新娘”為“新郎”殺人,換言之,為她新的家人奉獻一切。



到了虐童案也是一樣。

那些城中村的小混混,被懷疑為“採生折割”的嫌疑人,同樣有一個痛苦的童年。



“天坑案”裡意圖輕生的女孩,以及在後面的劇情裡出現的集體自殺網站。

前者因為不想結婚,想用精子庫生小孩,和“閨蜜”在一起;

後者的出現,輕易就將缺愛的人引向另一個牛角尖。



有些父母的愛給的總是剛剛好

沒有多到讓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又沒有少到讓孩子不孝

不多不少

剛好讓孩子痛苦



相比第一部只是單純的獵奇破案,顯然這一部所試圖探討的,或者說是想要表達的,更加冒犯,更加私人。

它更貼近目標受眾的關注點,符合當下的時事。

但在此基礎上,其實是在做一件更危險的事,那就是試圖發掘惡的土壤。

找到犯人犯罪的誘因,試圖去理解“動機”本身。

坦白講,《獵罪》系列雖然形式簡單易懂,足夠下飯,但國產網劇型別裡,這樣的先例,或者說是模範已經太多。

7.6的《心理罪》,把獵奇元素做大做強;

8.2的《暗黑者》,探討社會“清道夫”存在的意義;

以及最近復出的《白夜追兇》IP,透過每個帶有一定風險和爭議性的單元案,避免落入“端莊正確”的套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獵罪》僅僅透過獵奇來突圍,是不夠的。

這也是目前第二季的評論區,一些觀眾認為不夠進步,甚至比不上第一季的原因。

就像說好的雙男主破案:

金世佳完美繼承了上一季的兩極化表演,不是冷臉木然,就是五官亂飛,還動不動標榜演技炸裂。

檀健次作為天才畫像師,上一部展現的能力還算卡在人類的範疇,這一部直接升咖“畫療”——預判罪犯的預判,提前把罪惡扼殺在搖籃。





目前第二季的評分還未釋出,大量一星與五星仍激烈交戰著。

除了大部分低分指出的懸浮和賣腐外,還有網友發現了劇本里的事實性錯誤。





就像Sir前面說的。

《獵罪2》如果想要超越自己,甚至是超越同型別競品,難度不光是在一個案子、一個道理的基礎上探討人性那麼簡單。

而是在首作已經拿到了7.6(國產劇中上水平)的分數下,如何在續作裡拿出更多,更與時俱進的新東西,才是關鍵。

是否預判罪惡,預判嫌疑人這都不是重點。

能不能預判胃口更大的觀眾,甚至進一步預判高閾值的市場,才是重中之重。

03

登高跌重

最後,說回整個系列。

要釐清《獵罪》走紅和它目前所處的風口浪尖。

就不得不提第一季留給Sir印象最深的部分,也是整部劇的精華所在。

——畫像。

男主沈翊作為畫像師,也是難得一見的美術天才,經常會利用美術和世人耳熟能詳的世界名畫來傳達刑偵資訊。

比如熟悉的《馬拉之死》,提醒觀眾兇手的不在場嫌疑;用《小路上的謀殺者》來通風報信,秘密傳遞自己的座標;《朱迪斯斬殺赫羅弗尼斯》,講述兩個女人的同仇敵愾,暗示家暴案兩個女人的“囚徒困境”。









相較於其他刑偵破案劇大多都依靠主角的天才和智慧,或是司法系統的先進性來偵破懸案,“畫像”這一看似玄之又玄的核心詭計,的確又新又奇。

雖然《獵罪》動用了分工合作的美術團隊來完成劇裡一幅幅的畫像。

但現實裡,畫像師確有其人,且基本上都是單打獨鬥的“神人”。

不僅能從犯罪嫌疑人的肌肉走向、三庭五眼甚至是一個模糊的監控截圖來確定嫌疑人的大概樣貌,生理特徵。

還能透過眼前人的面貌,推理出ta的生父母、子女甚至是年老的樣貌。







但如果只是滿足視覺,當然不夠。

要說《獵罪1》最大的優勢,Sir覺得,是它作為一部刑偵劇,抓住了犯罪行為裡,最讓普通人膈應,甚至膽寒的一個點。

相比天生的反社會人格甚至愉快犯,更多的罪犯,永遠是“輸給那一個瞬間”的普通人。

《獵罪1》講透了這種僥倖。

比如被整容院長迷姦的受害者。

她們有的是自願和他發生關係,就為了一次免費的整容手術,一個說不定會變美的專案,一個吃到性別紅利的契機。





而愛上同性的女學生。

她真正喜歡的仍是異性,卻因為異性對自己的霸凌和猥褻,導致自己雖然性取向為男,卻難以接受真正的男性。

只好“退而求其次”喜歡上中性打扮的女生,並洗腦自己忽略性別,一心迷戀上心中的“他”,並在被迫認清現實後崩潰。







用三個身份實施綁架案的罪犯,因為人生被盜取,只好選擇報復。

他認罪的最後一句話,仍是遺憾自己哪怕破釜沉舟,留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身份仍舊是綁架案的嫌疑人,而不是拼命找尋的自己。

“只是你們眼裡,從來就沒有我”





《獵1》最令Sir記憶深刻的臺詞,不是警察杜城在每一樁案子結案後的定論,也不是畫像師沈翊動輒掉書袋的“美術小課堂”。

而是這一句。

人類社會的“異端”並不是犯罪與否的差別。

而是當他被社會所謂的“主流”異化的那一刻,心裡就已經埋下了爆破的引線。

只不過通往這種行為最快捷的方式,被我們稱為犯罪罷了。

正常和瘋狂都是被社會定義的

一個保守和專橫的社會會把正常人瘋狂化

我們是裁判

但又無時無刻不被其他人裁判著



追蹤真相,掃黑除惡,這些當然是刑偵劇的核心,也是觀眾對這系列的期待所在。

但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樣,用血漿和假槍做殼,說著假的故事,演出假的情感,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怎樣在一樁樁案件裡讓我們看見自己,看見那些普通人差之毫釐的“僥倖”和“幸好”,看見另一種選擇,甚至是敢於抨擊致使犯罪的誘因,敢於揭露現實無法書寫的“房間裡的大象”:

這,才是我們熱衷於懸疑、刑偵劇,甚至是所有犯罪故事最根本的原因。

不僅僅是《獵罪》前作和續作的差別,甚至也不僅僅是這一部作品。

我們迷戀的永遠不只是一樁假案件,而是一個行為模式,一種思維過程。

因為前者的主角只是演員。

而後者才是關於你與我,黑與白,清醒與麻木。

以及,這個只能透過虛構的故事,才能引發有限思考的混沌世界。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