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國產懸疑劇殺瘋!第一集就下線15人,張頌文成北宋“多重間諜”?

網易娛樂 2024-12-19 00:56:53 1

又一部備受期待的古裝探案劇開播了。

熱門小說改編。

領銜主演張頌文白百何

陣容中還有週一圍、林家川、張耀、夏夢李乃文、張馨予等等。

央八首播同時段收視第一。

質量如何?

Sir今天一口氣刷了5集。

兩個字:

可追。

清明上河圖密碼



01

顧名思義,劇集與“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有著莫大的關係。

還記得畫中的一個場景嗎?

一艘大船在途經東京城地標虹橋時,突然失去了控制,即將撞向對面的貨船。

而此時桅杆尚未放倒。

如果倉促轉向的話,恐怕又會撞上旁邊的拱橋。

怎麼辦?

於是船上的人一邊緊急放杆,一邊呼喊著讓人避讓,情勢十分危急。

險象環生。



千百年來,這個驚險的場面,讓無數人津津樂道。

而《清明上河圖密碼》恰是以此作為出發點,構思了其第一個案子:

梅船案。

故事發生在北宋東京城的虹橋附近。

有一艘桅船突然失控。

在圍觀群眾的呼喊,和船員的自救下,這艘船勉強脫險了。



可是在行至橋下後。

突然一陣濃霧升起,整個江面什麼也看不見了。



發生了什麼?

隨即,人們便看到不遠處有彩雲出現。



祥瑞?

可同時,卻又聽到了慘叫聲一片。

待霧氣散去。

人們發現,水面上零零落落地漂浮著無數的屍體,並出現了一隻小船,上掛豬頭,並血書“替天行道、貪豬待宰”幾個大字。





而那艘巨大的船呢?

居然:

消失了!

堂堂東京城,居然出現了這等怪事,這還得了?

於是開封府負責查案的老大,也就是左軍巡使顧震(週一圍 飾)帶著手下萬福(林家川 飾)接手了此案。





可問題是:怎麼查?

要知道,案子發生在東京城,而東京城的事,就不是一個當地衙門能管得了的,它還涉及多方勢力。

比如大理寺。

開封府與大理寺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它們各自負責東京城內的一部分案件,而當開封府和大理寺本身就看不上對方的時候,辦起案來,那就是左右受阻了。

就像顧震明知道這和15年前的一個案子相似,可就是調不出當年的卷宗。





於是此時,趙不尤(張頌文 飾)出現了。

趙不尤本是大理寺最底層的貼書小吏,卻給同事背鍋丟了工作,中年失業的苦惱啊,正愁怎麼給妻子溫悅(白百何 飾)交代呢,一聽,這案子我知道啊,於是就跑過來幫忙。



為稻粱謀?

不止。

因為趙不尤是察覺到了大船消失的細節,有了自己的推斷。

當濃霧散去時,所有人都隱隱約約地看到,一片屍體中,有一個蒙面的人從水中浮起,趁亂逃跑了。

別人不知道這是誰。

可趙不尤知道。

因為,這個逃跑的蒙面人正是自己的妻子:

溫悅。



沒錯,溫悅才不是什麼普通人。

她的身手極好。

甚至在這個案件之前,開封府的巡判甘亮(王沛祿 飾)抓到了她的把柄,試圖以此為威脅強暴她。

而她呢。

反手取下頭上髮簪,準確地刺入對方的胸膛。

一招斃命。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事情變得有趣起來了?

妻子是隱藏身手的嫌疑人。

而丈夫憑藉著自己的記憶能力,混進辦案隊伍,時刻掌握案情的進展。

這是玩老鼠戲貓的遊戲?

遠遠不止,隨著趙不尤開始在顧震手底下做事,事情逐漸演變成了“多重間諜”戲。

當然,這裡出現的笑點很多,畢竟是張頌文、週一圍、林家川,三個老同學首次同框合作,看上去很有趣。



因為,“三個好哥們”在劇中的地位有著明顯區分。

趙不尤腦子最好使,卻是最底層;

顧震官最大,但最通人情;

萬福夾在中間,對上(顧震)溜鬚拍馬,對下(趙不尤)蠻橫給壓力。



但更有趣的卻不止這些。

還在於趙不尤一家,他們都有著不同的特長。

弟弟(張耀 飾)內斂。

平日裡喜歡搗鼓些機關發明之類的玩意,是當地知名手藝人的關門弟子,悟性極好。



這大船消失、祥瑞之謎,不正好用得上?

妹妹(夏夢 飾)活潑。

她略懂醫術,而更重要的是,她膽子極大,不懼死屍。



這法醫的活兒,是不是可以正好乾了?

對查案有幫助是好事,可這萬福就不同意了。

才剛舔著臉進了查案組,就往裡塞“關係戶”?

見趙墨兒在河邊站了半天也沒想出祥瑞是怎麼造的。



萬福急不可耐:“這一看就不行!他就是個雛兒,鬍子都沒長……”



然而,在場留了鬍子的,只有萬福一人。

出糗不要緊,官癮得過足。

能訓趙不尤一次,也算倒反天罡,出了當年給強哥做小弟的氣。



這一行人,就這麼陰差陽錯地,達成了“警民合作”的局面,紛紛被捲入事件之中。

而這“清明上河圖”裡的一個畫面。

也就此演變為了一場撲朔迷離,更詭異的案件。

02

如果說劇集只是借了“清明上河圖”的由頭,寫一個架空的案子,那其實沒什麼可多說的。

這事古往今來幹過的人不少。

可《清明上河圖密碼》顯然野心要大得多:

它試圖透過劇集,重現出當時的社會,極為複雜的眾生態。

沒錯。

許多年來,我們提到“清明上河圖”,總是會稱讚它記錄了北宋富庶的一面。

這點劇集也有體現。

比如一開場就是清明點孔明燈、打鐵花。





以及瓦子裡的大儺戲。



熱鬧的街區非但人潮洶湧,還能時不時地見到些許外國人的身影。



但“清明上河圖”只是如此嗎?

不。

張擇端作的這幅畫記錄下的,不僅是北宋的面子:

富庶與繁華。

還記錄下了北宋的裡子:

民生之多艱。

就像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場撞船危險一樣,他所看到的,既有盛世的一面,畢竟此時北宋仍然是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繁榮的商業與文化塑造了百姓生活的豐富樣貌。

但同時,還有更多的底層小人物的畫面。

劇集也是如此。

劇中人物賞煙花,逛瓦子,看似有數不盡的玩樂,但這只是底層喧鬧的一面。

它也傳遞了盛事之下的危險訊號。

比如——

官府的變質。

就像甘亮這樣的人物,放在當時只是一個八品官,卻可以在東京城內作威作福,無人敢惹。



為什麼?

其實說的,是官僚制度的日漸腐朽。

以及百姓的無力。

以至於當他遇害時,圍觀的群眾紛紛叫好,不會有任何同情。

或者——

盛世的虛幻。

如前所述,當雲霧四起,七彩祥雲出現時,很多人歡呼,這是祥瑞出現了。



這當然是人為的“祥瑞”。

但問題是,當趙不尤提出應該從這“假祥瑞”查起時,他的前上司狄倫(李乃文 飾)忽然大為光火。

他指了指天上,意思是,你們別往這個方向查,會很危險。



這又為什麼?

很簡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朝的皇帝熱衷於祥瑞,於是底下的人便紛紛“製造”祥瑞,以討聖上開心,至於這祥瑞是真是假,大家都心知肚明,可又不會拆穿。

這不正是一個虛幻的盛世寓言嗎?

而這其中。

最明顯的,是第3集的時候,溫悅避險,逃進了一個叫“無憂洞”的地方,說是“那些見不得人的人,和見不得人的事,都藏在這兒”。



這是城市的地下。

更是繁榮的陰暗面。

虛構場所?

事實上,它並非是憑空想象。

南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就曾寫過:

“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自名為‘無憂洞’;甚者盜匿婦人,又謂之‘鬼樊樓’。國初至兵興,常有之,雖才尹不能絕也。”

但為什麼“不能絕”?

因為流離失所的人實在太多,趕走了一批,但如果政府無法給他們提供溫飽,那他們只能回來,待在這個暗無天日,卻不需要花錢的地方。

畢竟如能做人,誰願為鬼?

就像劇集中的幾個普通人。

趙不尤有著異於常人的記憶力與執著,溫悅有著絕佳的制傘技藝,而趙家的弟弟趙墨兒、妹妹趙瓣兒,和墨兒的摯友宋齊愈,他們分別擅長機關發明、法醫病理、偵察記錄。

都是了不起的手藝。

甚至趙家老爹(侯巖松 飾),看起來是個大門不出的甩手掌櫃,卻也將要為兒女們的遭遇出謀劃策。

他們沒辦法繼續自己的營生,沒辦法安穩度日,為了家人,他們不得不捲入這個案子裡來。



顯然。

盛世危機下,是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僥倖逃脫的。

03

發現了嗎?

其實《清明上河圖密碼》並不甘於只完成“名畫探案懸疑劇”這個名頭。

他以趙不尤為視角。

帶著我們仔仔細細地去瀏覽那個時代的東京城,去看城市的富庶與民生的艱難,看每一個普通人真實的生活。

而這,也是Sir覺得這部劇有意思的地方。

怎麼說?

要知道,作為普通人,我們在回顧歷史時,常常會以宏觀的眼光看待,或自覺地將重點放在英雄人物敘事上,或把朝代更迭、政治戰亂都視作歷史演變的主要風向。

但這種觀看方式,似乎是一種符合了“宏觀沙盤視角”的盲視,好似歷史可以供我們推演,實際上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它。

而本劇的著力點並不在此。

它志在“微觀”。

那麼,又如何能做到微觀?

《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嘗試是:

由表及裡。

表面上,它搭建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環境。

本劇由優酷出品,起的是保駕護航的作用,而製作及聯合出品方,則是近年頗為低調的工夫影業與工夫小戲影業。

所謂“藝文不貴,徒消工夫”,花更多的時間去打磨細節,本來就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基礎。

於是在這部劇裡,你會看到製作方費了不少心思,高度復刻了部分東京城汴河兩岸場景,街景、河道、市民、商販,大到奢華宴會、小到家庭門洞,每個場景細節都不存在“虛焦”。





這就非常符合中國古畫裡的散點透視原理。

即,每一個單獨場景拎出來,都各有立足點,而視線之外也並無盲區,我們可以由一個點看到另一個點。

讓畫面呈現有了新的層次,使觀劇體驗中不會感到“舞臺感”,而多了“煙火氣”。

除此之外呢?

搭建這樣的場景,其目的,也是更重要的,其實是塑造真實可信的人。

劇中有個細節。

張擇端(沒錯,就是《清明上河圖》作者)說,他畫過了名山大川,畫過皇城巍峨,但卻越發感覺到困頓,不知為什麼。

趙不尤答道,他的畫中缺少了一件東西:

“魂”。



什麼是魂?

說到底,畫中需要再現還原的除了景,還有人。

人便是魂。

而劇集如何“入魂”?

一個例子。

據說,劇中的出場人物涵蓋824人,剛好符合了《清明上河圖》原畫中的人物數量。

只是湊數嗎?

並不。

劇集不只是清晰了這些人的樣貌,給他們冠以準確的姓名。

而是讓人活了起來。

於是你可以看到,在故事中,不少出場角色都拋掉了“NPC感”,他們不再是走個過場,而是和主角有互動,與事件有關聯。

比如,在第一集的開頭。

趙不尤和說書先生的幾句閒聊,就能看出,他們在這短短半分鐘的戲之外,必然有著常年的交情。



比如,在日常生活方面。

夫妻兩人摳搜下來攢錢買房,見證官場上的明爭暗鬥被夾在中間,眼見家裡的年輕人有擋不住的衝勁卻又擔心他們的安危。



這些事情全是最當下的,也是身處今天社會中的我們同樣正經歷的。

而其他的一些設定。

就像趙不尤在大理寺當差時,他會鑽研、牢記每一份卷宗細節,看起來,這是對“難題”有著研究興趣,實際上,這是給了每一個捲入案件之人“名分”,他的琢磨,就是讓每個人的血淚、汗水、尊嚴被看見。



這些,都是對“人”的肯定。

所以怎麼說呢?

或許劇集主打的是探案,是迷局。

但對Sir來說。

相比於探案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側面,與這個時代下有血有肉的人。

他們與我們有著共同的喜怒哀樂。

從他們身上。

我們能看到在職場裡困惑的自己,為生計而奔波的自己,在面對世界鉅變時,渾然不覺的自己。

一直在說,國產古裝劇拍的越來越懸浮。

而這部劇則告訴我們。

或許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那些故事是否要紀錄片般的真實,衣著是否簡陋到樸素。

而在於主創是否用心。

當每一個創作者,都能腳踏實地,認真對待每一個很小的角色。

那麼,它想“懸浮”也難。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