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科技 2025-01-03 01:37:08 4
12月29日,韓國濟州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務安機場發生空難事故,造成179人死亡,航空安全再度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而對於相關問題的科普解讀則成為滿足公眾需求的一個重要維度。
當然,在科普的過程中,需要秉持科學性,因為“科學性是科普的靈魂”,正如,前不久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簡稱《科普法》)第三十五條所要求的那樣。
“組織和個人提供的科普產品和服務、釋出的科普資訊應當具有合法性、科學性,不得有虛假錯誤的內容。”因為如果喪失掉科學性,那麼科普就有可能會誤入歧途,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有可能讓公眾產生誤解。
而針對此次濟州航空事故的科普解讀中,我們就發現了一些有待修正的問題。
比如,某媒體釋出的資訊中,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用在瞭解釋飛鳥撞擊飛行器的解釋中,一時引發了很多科普從業者的質疑。
當然,為了讓科普更靠譜,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對這條內容進行拆解,推動科普的高質量發展。
首先,如果受訪專家真的在接受採訪過程中提到了質能方程,那麼這個方程顯然不適用于飛鳥撞擊飛機的場景。
即便是提到了質能方程,那麼是否也需要用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闡釋,實際上普通公眾可能缺乏專家眼中認為的“眾所周知”的常識。這其實涉及科普的方式方法,比如要跳出“知識的詛咒”,要打破直覺,要說人話,要去術語化等等。
其次,如果受訪專家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並沒有提到質能方程,而是媒體在組織內容的過程中擅自加上的,那麼這就要求媒體從業者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不要假裝自己明白,甚至畫蛇添足。
媒體是銜接科學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但是這種銜接需要各方發揮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媒體從業者來說,他們需要把專家講述的內容轉化成公眾能夠理解的語言,只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肆意新增一些錯誤的內容,或者說對專家所表達內容進行曲解,以及斷章取義,誇大其詞。
殊不知,這樣一來不僅凸顯了一些媒體從業者自身科學素養有待提升的問題,也給專家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甚至有些時候專家不得不變成“背鍋俠”。
雖然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科學家與媒體的關係出現了新的轉向,因為我們的一項研究表明,有些專家可以繞過媒體而直接透過個人自己的平臺或者其他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家與媒體之間的創造性張力不復存在,反而更加凸顯了媒體的責任和堅守。
因為專家之所以願意接受媒體的採訪,必定是信任媒體,同時也希望透過媒體的傳播讓更多的公眾知曉和了解科學的、理性的聲音。
但是如果媒體在搶新聞的過程中忽視了專家審稿,甚至是斷章取義地擷取、拼接以及把不相關的內容整合到採訪之後形成的稿件之中,這不僅喪失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而且也會給受訪專家帶來不容小覷的輿論壓力,長期持續下去,甚至會打消專家後續透過媒體開展科普的積極性。
最後一點,也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那就是有些媒體甚至只是在網路上整合一些材料,然後借匿名專家之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既往不是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現象,雖然媒體獲得了關注和流量,但是卻戕害了專家這個群體,這也就導致很多專家被汙名化為“磚家”的一個原因。
在濟州航空事故的這個科普解讀過程中,如果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那這樣的媒體還是不要出來發聲了,畢竟我們需要的是靠譜的科普,能夠給公眾解疑釋惑的科普,不是被流量所裹挾的不靠譜的科普,甚至是錯誤的科普。
當然,我們之所以關注這個現象,是想透過它來更深入地探討科學家應該如何做科普,媒體應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信源,以及如何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科普的科學性,透過靠譜的科普來滿足公眾的科普需求。
責任編輯: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