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1500億超級獨角獸破產,創始人:投資人先跑了

鳳凰科技 2024-10-20 01:31:49 5

創投圈其實一直存在一個謎之思考:一家公司的成功,有多大因素可以歸因到它背後的投資人身上?還有,一家公司的失敗,又在哪種程度上與其投資人相關呢?

相信不同的事例會存在不同的答案。本文就是想講與此相關的一件事例,這件事近期在海外引起了大量熱議。

主角是一家名叫Byju的教育科技公司,在前兩年,Byju被視為印度最有價值的公司,2022年估值高達2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40億元),一眾知名投資人都曾是這家公司的擁躉。

但在今年2月,Byju的大股東們(包括Sofina、Peak XV、Prosus、General Atlantic等)以管理不善和壓迫少數族裔權利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罷免了創始人Byju Raveendran(下稱其為“R”)。Byju這個超級獨角獸隨之在日前宣告破產。

不過和投資人觀點不同的是,R卻認為公司走到今天,是股東們的責任,因為他們“在公司好的時候很好,但剛一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全部逃跑了”。

R:我沒跑,是他們跑了

目前來看,關於究竟“誰跑了”的問題,雙方各執一詞。

Byju破產的引線似乎來源於2021年公司獲得的一筆高達12億美元的貸款,彼時公司宣稱這筆融資主要用於國際擴張,其中2億美元用在了推廣營銷上,比如2022年世界盃中,他們聘請了梅西擔任品牌大使;3億美元還用於彌補公司在遊戲業務的虧損上。

而在這遲遲未還的12億美元中,其中5.33億美元是貸款機構與R產生糾紛的核心,投資人向美國破產法院起訴認為這筆“丟失的5.33億美元”是被R私吞了,後者在今年10月則辯稱被用作“合法商業目的”。

雖然案件尚未有最終結果,但劇情大致還是挺清楚的:Byju曾是一家被資本捧上天的明星專案,但在今年2月的時候,Byju的股東們發現它只是一個大而快破的泡沫,於是共同起訴並試圖回點血。

在創始人R眼裡,這又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故事了。如文首所提到的,R認為這其中極大的責任來源於曾經那麼力捧他的投資人身上,尤其是2023年公司三大主要投資人——Prosus、Peak XV Partners和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在毫無預兆的前提下同時辭去董事職位並撤股,讓本來就陷入困境的Byju更加雪上加霜,主要體現在公司很難再對外籌集資金。

在接受外媒採訪中,R也表示了Byju的倒閉還主要由於對市場和公司債務的誤判。根據報道,R一直在強調其本人對Byju的貢獻,比如“自2021年12月市場轉向以來,唯一向公司投資的人就是我們,”及“包括Prosus在內的一些投資者在4-5年內沒有投資任何東西”。

先不深究投資人是否有為被投企業投資除資金之外的責任這個問題,有一點值得一提:R目前住在迪拜,其最新的採訪皆透過電話或線上採訪。關於座標,這也是其被推論“跑了”的根據之一,對此R倒是強烈否認,並給出了“為父親求醫”的理由。

就現在的形勢來看,Byju的倒下似乎已成定局。R也直言在法庭審判後他會從迪拜返回印度,再以“一半的成本”創辦另一家教育科技公司。

共收購過26家公司

從創始人的名字上可以看出這家教育巨頭Byju的名字來源於創始人R的名。2011年,身為教師的R建立了Byju的母公司Think and Learn。

Think and Learn能夠大放異彩,是在2015年其旗艦產品Byju的學習應用程式推出之後,該程式提供互動式影片、遊戲和測驗,旨在以輕鬆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日常課程和考試準備。據公司官方稱,產品推出後在3個月內下載了200萬次。

隨著Byju步上正軌,公司的融資也異常順利,從2016年到2021年裡,公司累計完成了11輪融資,投資方包括DST 、TIGER、TIGA、TCDS India、Arison Holdings、XN Exponent Holdings、Baron Emerging Markets Fund和Global Advantage Fund等;值得一提的是,騰訊也投資過Byju。在2021年的F輪融資中,Byju的估值為130億美元。

在2017年到2021年期間,Byju開啟了瘋狂兼併之路,短短4年裡公司戰略收購了17家公司,累計花費了約30億美元,其中較為知名的是兒童數字閱讀平臺Epic(5億美元)、教育遊戲製造商Osmo(耗資1.2億美元)、線上編碼學校兼印度第二大教育公司WhiteHat Jr。

還有在2021年4月,Byju最大的一筆收購:斥資約9.5億美元收購了備考公司Aakash Education Services。據瞭解,在這幾筆收購中,Whitehat Jr.是最被投資人所支援收購的公司,而花費最多的Aakash則被股東們強烈反對。對此R在近期的採訪中尤其指出了這一點,因為後者似乎是Byju 總數26筆收購中唯一出彩的專案,而Whitehat Jr.則是首批破產的收購公司之一。

關於Byju的瘋狂收購之舉,一名前核心團隊成員曾透露過,公司的一些收購主要是為了轉移外界對不斷惡化的財務狀況的注意力,包括投資者的擔憂。

有人計算過,Byju在2021年和2022年兩年時間裡共花了超過25億美元,收購了6家公司——有知名投資銀行家曾給出高達500億美元的估值。

2022年,對Byju來說是估值到達高峰的一年,也是大山將崩的一年。

這一年,公司的估值高達220億美元,但由於股東們不斷地減持和低價轉讓股份,Byju估值也開始持續暴跌,到2024年初暴跌至10億美元。在公司披露的2022年財報中,其核心線上教育業務的營業虧損達到240億印度盧比(約合2.9億美元)。到今天,R也不得不親口承認,自這家曾經價值220億美元的公司開始出現危機以來,其核心業務目前已降至零。

他說:“目前,核心業務沒有收入。”

最大機構投資人虧了近35億

自成立以來,Byju對外融資了超過50億美元的資金。但據瞭解,這些錢全都被拿來用作收購和宣傳上,公司則始終在虧損。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公司管理不善、12億美元貸款懸而未決之外,Byju還受到印度洗錢機構執法局的持續調查,該局指控Byju違反了該國的外匯法,金額高達11.2億美元。

此外,一例接著一例的突發事件頻頻發生。比如2023年Byju的三名主要董事會成員於6月突然高調離職,同月公司裁員超過1000名員工;2024年Byju的首席財務官Ajay Goel在不到七個月的時間裡離開了這家公司等等,據說這些事直接導致公司本來有望的10億美元融資。

投資人中,以Prosus(Byju最大的外部投資人)為例,其持有9.6%的股份,Prosus在今年的季度報告中直接表示,“由於股票投資者的價值大幅下降”,其在這家初創公司的股份現在為零。

機構資訊長Ervin Tu在電話財報會議上表示,該公司對Byju的前景仍抱有希望,但改善這家印度公司的治理將是關鍵——Prosus去年就曾抱怨過Byju一直忽視它的建議,R稱特別股東大會“無效”,因為只有“少數精選股東”參加了投票。

根據Prosus的資料,在Byju這一單case上,機構虧損了4.93億美元,也就是超過人民幣34億元。

關於創業者與投資人關係的話題,數不勝數。在Byju上,R嫌棄投資人與創業者只能同甘不能共苦,投資人則指責創業者過於武斷不聽建議。究竟誰的責任更大,估計很難說清。但只論事實的話,就很簡單了。

一家曾價值1500億的巨頭崩塌了,創業者不再是那個光鮮亮麗的創始人,投資人手上剩一張數額巨大且追繳無期的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