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沉浸式上頭,最近就這一部!

網易娛樂 2024-11-15 01:16:27 2

誰來阻止一下我,我真的快要嗑上他倆了!

廣州晴,蘇州雨。

這邊,沒心沒肺的林棟哲突然出口成詩:我會想小巷,會想小院,也很想你……



那邊,一向乖巧懂事的莊筱婷沒有回答。

但渾身上下,從指尖到腳尖都洋溢著喜悅與甜蜜。



不行啊!我是看著你倆長大的啊!我還是你們媽媽的cp粉啊!

“巷”親們,誰懂,追《小巷人家》追得我有點瘋魔了——

一開始嗑的是黃玲和宋瑩的姐妹情,每天就期待她們倆把日子越過越好。



後來又萌上了宋瑩和林武峰這對幾十年如一日,眼神拉絲的真夫妻。

現在又被黃玲女兒和宋瑩兒子這對青梅竹馬戳中。

對不起,我有罪。但退一萬步講,《小巷人家》就沒有責任嗎?把劇拍得那麼讓人上頭幹嘛!



越琢磨越確定《小巷人家》會是一部不會過時,而且會被反覆拿出來咀嚼的經典。

用小巷子裡的家長裡短,同構了一代人的記憶。

聚焦宋黃兩家的鄰里關係、悲歡離合,對記憶裡鍍著金邊的那個年代進行全景式再現。

一代人的記憶,又化作幾代人的力量。

一代人的記憶

國營棉紡廠分房,數量有限,要怎麼從人山人海中突圍?

老職工黃玲能忍,大年夜替處長媳婦值班;刺頭宋瑩會鬧,把孩子往主任家裡一塞。

就這樣,兩家人分到一個小院,兩對夫妻仨小孩,意外互補,滿分合拍。

一起種蛇瓜,買電視,巧治愛佔便宜的鄰居,犯愁小孩升學二三事……

小巷裡的日子慢悠悠暖洋洋地過,有聲又有色。



用小打小鬧的日常瑣碎“流水賬”構成故事主體,《小巷人家》反套路反常規——

不放大矛盾 ,不製造苦難,有違戲劇規律,卻無損戲劇觀感。

這種魔力來自於對生活化臺詞的打磨、演員精準的呈現,更在於喚醒了你我對那段溫暖舊時光的珍貴回憶。



追劇過程就像拼圖,時不時撿起一塊記憶碎片。無論從哪裡看起都可以津津有味就著下飯,彷彿又重溫了一遍過去的生活——

恢復高考,中美建交,許海峰實現我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標誌性歷史時刻在時間進度條上標註節點。



將點連成線、線構成面,填補空白的是無數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

孩子們的課外讀物從小人書變成了金庸、瓊瑤,陳佩斯的小品從《吃麵條》放到《羊肉串》,電視從黑白變成彩色……

每一幀都泛著琥珀色的瑩潤光澤,點亮記憶的一角。



依靠大事件、舊物件求得一個“最大公約數”。

《小巷人家》更難得的是,用真實生活裡的活泛瞬間,不動聲色地記錄下時代變遷。

集體記憶被巧妙地嵌入劇情,大時代波瀾被藏在小人物具體生活之下。

新時代即將來臨,國營廠再也不能管人一輩子。

棉紡廠虧損,只能用綠布抵工資。於是,兩家孩子就穿上了綠褲子,用上了綠被單被罩。

宋瑩到黃玲家串門恍惚又回到了自己家的懵勁,讓人忍俊不禁。



緊接著,棉紡廠不再接受技校畢業的工人子弟。

黃玲家圖南和筱婷成績優異,都考上了高中。他們的筆記和卷子一下成了搶手貨。

圍觀的宋瑩保持圍笑:假裝自己也不記得,自家棟哲也以高出分數線一分的好成績考上高中啦。



最讓我嘴角上揚的莫過於這一幕——

黃玲和宋瑩心疼本可以進廠的實習女工們空歡喜一場。

正好,當時假領子時興,有兼職找上黃玲和宋瑩。兩人一拍即合,把活都分給這些年輕女孩,保證她們有一份收入。

方正的小院瞬間變成一座堅固的堡壘。



沒有口號和宏大敘事,從小家與個體的經歷入手,透視時代卷軸新篇章的緩緩展開。

輕盈筆觸勾勒出日常生活的幽默、溫暖之處,消解了時代拐點給人帶來的些許躊躇不安。

看似輕描淡寫,卻力透紙背,刻畫出普羅大眾記憶中最真實落地的日常。

《小巷人家》的回憶視角並非遺老遺少式的顧影自憐,而是看見芸芸眾生平凡生活後奏響的一曲讚歌。

兩代人的共鳴

分瓜修羅場這場戲實在是妙——

黃玲沒在,丈夫莊超英帶著兒子圖南、侄子鵬飛去看望爺爺奶奶。

一盤西瓜端上來,還沒放穩,奶奶就起身招呼,眼疾手快地把小的瓜對準圖南、鵬飛這邊,大的對準親自帶大的振東、振北這邊。

然後手動分配,保證萬無一失。

更妙的是所有人的反應:有人理所當然,有人別過眼不看,有人沉默無語……

一個鏡頭,就把家庭裡的“偏心”刻畫得如此生動形象,《小巷人家》這份細膩是獨一份。



看年代劇,我最害怕脫離現實,塑造一個個懸浮空泛的烏托邦。

《小巷人家》除了用足夠多的細節立住了年代感,家庭這本人人難算清的賬,又喚起不同時代不同個體的代入感。

大傢伙真實得彷彿“相親相愛一家人”群裡的某位。



第一次從上帝視角觀察,突然明白我眼中長輩身上的擰巴、糾結、以及不體面從何而來。

比如,莊超英的愚孝

他是個好老師,成天無償給巷子裡的孩子補課。

但絕對算不上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理所當然要求黃玲為他父母鞍前馬後;堅持不懈讓孩子定期去爺爺奶奶家“熱臉貼冷屁股”。



一方面,知識分子的道德標準讓他沒辦法承擔不孝子的罵名。

另一方面,被父母溫水煮青蛙,用“孝順”綁架了半輩子,他始終不肯承認父母端不平水,吸他的血供養弟弟的事實。

他經年累月做一場不願醒來的夢,要求妻子孩子陪他扮演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戲碼。

這種假象一旦被戳破,莊超英就會失態破防,或許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憤怒源於何處。

那代人根本不知道原生家庭或許是人一生都無法走出的課題,只覺得自己“活該”。



又比如,黃玲的“唱反調”

全家出動勸黃玲,讓侄子向鵬飛住進家裡,在蘇州接受更好的教育。

圖南說他沒意見,鵬飛懂事又討喜,鵬飛的媽媽樺林聲淚俱下——黃玲依舊站在全家人的對立面,冷著臉說出了拒絕。

她和莊超英吃了半輩子的虧,可即將要升高三的圖南、擠在小閣樓的筱婷絕不能受到影響。

她願意放下所有包袱,做那個自私自利的“壞人”。等圖南考上大學,一切再商量。



黃玲的背面,是樺林的“死纏爛打”

為兩個哥哥犧牲去貴州下鄉的是她,再回來被家人棄如敝履的也是她。

在貴州吃苦半生,看盡人情冷暖,最怕的是兒子重複她的命運。

即便心中有怨,也要姿態卑微、沒皮沒臉地賴在孃家、嫂子家,為鵬飛博一個前程。



你看,現實總要一個女人面目全非、聲嘶力竭,才能聽到她的聲音。

感謝《小巷人家》透過塑造這一對妯娌,講清楚這世間為何女人總在相互為難。

她們誰做錯了什麼嗎?沒有!是有人將真正矛盾轉嫁到她們身上,將她們推向對立。



我們更可以從小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太能共情莊筱婷的敏感多疑、時刻緊繃,也為她能反抗覺醒激動萬分!

女兒在莊家是天然的犧牲位,她比圖南更能感受到壓迫。

奶奶一句“不是你跟你哥哥成績好,你爸爸早就不要你媽媽了”成了她內心的刺。玩笑話背後藏著對一個孩子成長最深的惡意——愛是有償的。



筱婷生怕自己不如哥哥優秀,對成績的執著到了偏執的程度——在意老師隨口的評價,要把選擇題的每個選項搞懂……維繫家庭的責任過早地落入她瘦弱的肩頭。

身為女兒,她更能理解媽媽和姑姑的處境。

在媽媽拒絕鵬飛住進來時堅定地站在她的身邊;睡前向媽媽道謝,感謝她護著自己。



她也繼承了媽媽和姑姑的尖刺,不再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

反而是一向乖巧懂事的她第一個反抗父親,戳破膿瘡,站出來維護自己的主體性。



林棟哲從一開始就招人喜歡,堪稱幸福小孩的完成體。

媽媽宋瑩嘴硬心軟,爸爸林武峰負責擔當,愛裡泡大的孩子早早地完成了人格構建。

永遠不在意外界評價,也不會有分離焦慮。

頑皮搗蛋,但講義氣,和總拔筱婷腳踏車氣門芯的壞孩子打架;大大咧咧,但內心柔軟,三言兩語就能寬慰筱婷心中的焦慮。

被愛過的人,是有餘力有能力愛人的。



反觀另外兩個極度缺失愛的女孩,李佳和姍姍卻還沒有習得這項技能。

李佳的不配得感超強,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她永遠是最先被放棄的那個。

一個人扛起父母的期望、弟弟的未來,她自認沒有資格享受戀愛,擁抱幸福。

圖南的示好對她來說是糖衣炮彈。



姍姍暗戀圖南多年,直到工作才敢向圖南邁出第一步。

繼母眼裡只有親生女兒,父親為了“家庭和睦”偷改她的志願,弟弟年紀還小,姍姍的心眼比年齡長得還要快。

沒有人能為她考慮,她能怎麼辦呢?



細看,《小巷人家》裡沒有一個真正的壞人,也沒有一個臉譜化的人物。

他們都有一個清晰的成長脈絡,每個選擇都有讓人認可或唏噓的理由。

《小巷人家》對中國式家庭的描繪不只是戲劇化的真實重現,更有人文視角的關懷理解。

讓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他人,更平和地審視自己,更理智地思考代際關係。

幾代人的力量

《小巷人家》還貴在底色永遠明亮。

真實的年代感與人物搭建了《小巷人家》的框架,情感則豐盈了它的血肉肌理。

那時的人總是互為錨點,身段強硬或柔軟地堅定向前。

物質匱乏的年代,《小巷人家》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總被認真對待,細膩刻畫。



誰說國產劇沒有真正的女性友誼?誰會不被黃玲、宋瑩的“一見鍾情”打動?

你懂我的經年委屈,我懂你的強撐潑辣。一溫一燙,她們的友誼來源於女性的善良與共情力——想幫一幫“我”的另一種處境。

黃玲替宋瑩做手工、照顧孩子,宋瑩就替黃瑩吵架、送她新布料……一筆錢你借給我買腳踏車,我借給你買電視,交情就這麼來回倒騰了十幾年,越來越濃。

直到林武峰在外兼職被人舉報,宋瑩選擇和丈夫帶著孩子搬去廣東另謀出路。

黃玲和宋瑩離別時的這一幕具象化了這段友誼的珍貴,刀得我幾乎淚失禁。

宋瑩潑辣,卻被黃玲的溫柔完全融化,像個小孩一樣撒嬌。



黃玲內斂,卻在宋瑩離開後崩潰大哭,像是世界坍塌了一個角落。

友誼不比愛情容易,也不比親情複雜,兩個陌生人間建立連線,互相托底的情誼亦是無價。



再比如圖南和李佳的初戀,充滿那個年代的印記,純情又剋制。

心動,是遙遙相望、總是交錯的一眼;愛戀,是暗房裡對視不由自主靠近的三秒;淪陷,是火車上共賞獨一無二的日出……

無需一點親密接觸,點到為止就讓人感受到青春的洋溢與愛情的美好。



兩人就連“BE”都含蓄體面。

李佳將圖南帶給她的蘋果分給了其他同學,委婉得拉開了兩人的距離。

圖南被拒後,人前人後對李佳依舊維護尊重。



啊~《小巷人家》的治癒感來自於它對人間煙火、現實生活,以及人性美好的相信與無限推崇。

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日子。

但樸素寬廣的人情味與煙火氣能喚醒上一代人的記憶,也治癒了下一代成長過程中的迷茫焦慮。

每追完一集《小巷人家》,想打卡的吃食就多一樣。

從胡蘿蔔炒肉絲到蛇瓜,從餛飩到松鶴樓的蘇式面……現在特別好奇廣東的蘿蔔糕是什麼味,煎和不煎有什麼不同——

剛到廣州,宋瑩人生地不熟,每天在呆在家,既聽不懂粵語,又不適應天氣。

一盤沒有煎的蘿蔔糕,盛滿她的焦慮與不安。



半年時間過去,宋瑩做起了小本生意,學會了幾句粵語,又恢復了生龍活虎。

年夜飯上擺了一半廣東菜一半蘇州菜,還有油煎的蘿蔔糕。



人在哪裡活不下去呢?

重要的是如何在變動的環境中,守住自己的小世界。

《小巷人家》給出的答案,是從認真對待每一頓飯,珍惜每一個人開始。

所以說,小巷人家的小日子,到底有什麼魔力?

它的魔力來自於你還相信,有這麼一條窄窄的小巷,這麼一群可愛的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