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韓國有條忠武路:電影100年的群像光譜

網易電影 2024-08-31 14:29:58 7



隨著《寄生蟲》《燃燒》等作品屢獲國際大獎,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韓國電影迅速被全球影迷熟知與認可。

回顧過去,從1919年第1部電影上映,到21世紀迎來民族電影的崛起與輝煌,韓國電影走向世界,在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本醞釀多年的《韓國電影100年》裡,有產業視角的全景分析、有各代際創作者的群像光譜、有獨家的業內訪談、有珍貴的資料圖表,從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及民族心理等多個維度,為有興趣瞭解韓國電影的讀者,梳理出了一條專業的路徑。

在此節選韓國導演李滄東和釜山國際電影節理事長李庸觀的推薦序以及本書中有關韓國電影創作世代與產業時代、口述史的運用和女性導演的崛起片段。


作者: 範小青
出品方: 後浪
出版年: 2024-3
叢書: 後浪電影學院

↓點選小程式卡片跳轉下單↓

原價:99.8元

摸魚走馬折扣價格:69元

值得矚目的韓國電影史研究成果

李滄東

《韓國電影100年》作為範小青教授長期以來的韓國電影研究成果終於問世,可喜可賀。近年來,雖然國際上對韓國電影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可惜的是即便在韓國國內也還沒有一部系統講述韓國電影百年史的權威書籍問世,令人唏噓。然而,這一遺憾竟由中國學者首先彌補,面向廣大電影愛好者,範老師做了大量專業的、縝密的研究,最終在此基礎之上完成了本書寫作,這無疑是一件令人驚喜又意義深遠的事情。

我與範老師相識於十六年前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作為韓國電影研究者,她勤于思考,視野開闊,對韓國電影青睞有加,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透過各種電影活動,我們有了更多交流,她的熱忱、純粹與真誠,令很多韓國電影人深受觸動。尤其是她對韓國電影的熱愛和對韓國文化不懈地鑽研探索,一直讓我感動與敬佩。在成為學者之前,她已經多年如一日地發揮著中韓電影文化交流的橋樑作用,堅實可靠,令人信服,因此這次《韓國電影100年》的出版,可以說是範老師多年研究成果的寶貴結晶,令人欣慰,值得矚目。

本書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作者對韓國電影百年曆史的獨特劃分方法,兼具主體性與系統性的“代際劃分”令人耳目一新。此外,除文獻資料研究,她還做了大量的電影人訪談,以具體生動的口述資料來佐證歷史。在韓國電影界,如果沒有深厚的信賴和友情為基礎,這樣的口述實錄調研很難實現。因此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來輔助、佐證最近30年韓國電影大變化的歷史,無疑是範小青寫作的《韓國電影100年》的最生動特色。

本書中,作者不僅對韓國電影史進行了實證性探索,還以創作群體和產業結構為中心梳理、構築了韓國電影史的主要框架。力求找尋韓國電影在自身環境中不斷進化、成熟的動因,同時捕捉其在世界電影歷史版圖中,因強烈的存在感而備受矚目的內驅力。其次,作者還善於捕捉韓國社會文化的最新動向,比如系統地整理了韓國女性導演群體史無前例的崛起等,將過去與現在並舉,為讀者整體理解韓國電影提供了思考契機。此外,本書中關於韓國電影創作群體如何應對電影產業的變化和發展,並藉此完成自我革新的內容,我認為也值得中國影迷與電影從業者關注。

總之,我希望以本書為契機,讓海外的韓國電影愛好者們對韓國電影的歷史能有一個比較全面和系統的認知,而不再侷限於碎片式地走馬觀花。同時,在逐漸瞭解韓國電影歷史創造力的過程中,生髮對“電影是什麼”這一本質問題的關注,共同思考韓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的未來。

珍貴的口述實錄

令韓國電影歷史既新鮮又可信

李庸觀

(釜山國際電影節理事長)

真心祝賀範小青教授出版新書《韓國電影100年》。當年,適逢韓國電影文藝復興的開花期,範小青來到首爾和釜山,以獨特的視角和研究方法開啟了她的韓國電影研究之旅。二十多年來,她不疾不徐踏踏實實,親歷了韓國電影的飛躍式發展並孜孜不倦地分析其趨勢,為中韓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本書就像是她這趟研究之旅結出的豐碩果實,出色而值得信任,具有重要文化意義。尤其是她以外國學者的視角,回顧了韓國電影的100年曆史,並借用中國電影史的“代際概念”這一方法論,作為劃分韓國電影百年史的基本座標,既新穎又合理,對韓國電影而言亦彌足珍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全面瞭解韓國電影,範小青在多年研究韓國社會文化的基礎上,還親自走訪了多位重量級韓國電影人,努力洞察韓國電影產業不為人知的秘密,並在訪問中跨越了單純的問與答,態度真摯併兼具問題意識,大大提高了本書的可信賴度和新鮮度。

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今後中韓電影比較研究領域的新基礎。同時我也希望將來能夠與範教授一起,持續推動兩國電影研究的新發展。

創作世代與產業時代

創作世代與產業時代是本書勾勒歷史版圖的經緯度,同時也回應了中國影迷最為關心的兩部分內容:創作人群與產業結構。

從日本殖民地時期的韓民族電影萌芽算起,韓國電影創作世代共經歷了五代,與之相對應的產業時代亦分為五個。按歷史順序依次為:

前-忠武路時代:以羅雲奎、李圭煥、樸承弼等人為代表的第一世代創作者們,作為日佔殖民地時期的民族電影開拓者,他們主導了技術萌芽與民族現實主義的初探,反日情緒常深藏於悲劇色彩濃厚的新派家庭劇(melodrama)之中。雖然當時韓民族電影生產尚無產業概念,但彼時的忠武路因“團成社”而打下了韓國電影發源地的根基,因此,殖民地時期的民族電影製作年代,可以籠統定義為“前 - 忠武路時代”。


忠武路時代: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朝鮮半島的獨立與分裂,韓國電影雖舉步維艱但發展日新月異。在第二世代電影人——申相玉、李晚熙、金綺泳、俞賢穆、金洙容等的引領下,韓國電影迅速迎來歷史上的第一次文藝復興。這是韓國電影傳統的形成期,也是娛樂電影的全盛期。票房的火爆直接將電影公司雲集的忠武路幻化成了韓國的“好萊塢”,韓國電影進入前-現代性的產業繁榮時代,這一時期的產業構型可以命名為經典的“忠武路時代”。

後-忠武路時代:70—80年代因軍事獨裁統治的深化,韓國電影創作進入沉滯期,但一部分電影人開始具有了文化的覺醒和民族現實主義表達訴求,映像時代和韓國電影新浪潮分別在70年代和80年代出現,兩者雖然對大眾的影響力有限,但卻豐富與發展了民族電影文化的表達。產業上受威權統治的影響,這一時期幾乎無所作為,忠武路勉強維繫著前-現代性的落後結構,繁華不再。這一時期,可稱為“後-忠武路時代”。


新-忠武路時代:90年代中期,以386世代為主體的第四世代電影人開始引領韓國電影全面革新,並在21世紀初獨創融合派美學——優質電影,宣告了韓國現代電影美學的成型。在這一創作策略的指引下,平衡了銀幕快樂和現實思考的名作層出不窮,忠武路一時間人才濟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同一世代製作人與導演相攜並進的製作體制的優勢。韓國電影界在創作成就舉世矚目的同時,產業規模也全面升級換代。投—發—制—映各環節被重新梳理,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體系化,固有的忠武路落後結構被歷史的車輪碾碎,第四世代電影人和大企業一起,引導韓國電影產業邁入現代化,煥然一新的忠武路迎來了“新-忠武路時代”。

江南時代:隨著大型投發公司主控韓國電影,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韓國電影產業中心地陸續從江北的忠武路移至江南商圈。這一地域上的搬遷意味深長,韓國電影產業就此進入“江南時代”。這一時代的弄潮兒即第五世代,他們以70後電影人為主,電影創作傾向亦隨之呈現出男性電影人集體主流化、大眾化的特色,追求高票房、強娛樂性。與此同時,女性電影人的鵲起,為韓國電影帶來新的希望,她們出身多元、風格多樣,大都堅持低成本獨立製作,是吹向商業味濃厚的韓國銀幕的一股清風。她們繼承了韓國電影獨特、多元的表達,為韓國電影從形式到內容的不斷翻新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歷史能量,值得拭目以待。

綜上所述,依據創作叢集的世代特徵,韓國電影產業的歷史發展可以劃分為前-忠武路時代、忠武路時代、後-忠武路時代、新-忠武路時代以及江南時代五個時期。

口述歷史在本書中的運用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作為一種收集鮮活歷史的方法與途徑,近些年來隨著網路媒體的迅猛發展更加活躍。這一方法自1942年由美國開始,經由哥倫比亞大學的阿蘭·內文思(Allan Nevins)教授的口述歷史研究室(Columbia University Oral History Research Office)有了學術上的長足進展,併成為傳統歷史研究的有力補充。尤其在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上,口述人親歷、親見、親聞,所提供的大多為第一手資料,令歷史呈現更加具體、細膩、生動,富有現實性和權威性。

著者歷時三年採訪了韓國電影界近三十位重量級人物,併為此成立了一個韓國電影口述歷史訪問小組,每一位受訪者都經過小組的仔細考量與討論,在詳細的資料調查基礎上,準備訪問提綱。我們的提問一般分為兩種:針對個人的問題和共同提問。重要問題,比如2000年前後韓國電影騰飛的最重要歷史條件是什麼,或者韓國電影特質何在等,會向每一位受訪者提出。一次專訪通常會進行4~5個小時,受訪者名單詳見表1。


由於2000年後韓國電影歷史的參考資料有限,因此在本書的寫作中,著者會適時援引與受訪者的對話,以佐證歷史。

 江南時代女性導演的群起

2019年作為韓國電影的百年節點,有很多令人興奮的訊息接踵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寄生蟲》的名滿全球,另一個則是女性導演的紛紛鵲起。可惜前者的震波太長,搶了所有其他成就的風頭,稀釋了後者應得的關注與熱議。


2019年是韓國女性導演能量爆棚的一年,甚至可以說,是韓國女性導演群體崛起的元年。無論商業片領域還是獨立電影創作陣營,韓國女性導演在質與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在當年影院公映的169部韓國電影中,女性導演作品佔了22部;在票房前十位的本土片排行榜中,女導演作品佔了3部,分別是金度煐(音譯)導演的《82年生的金智英》、樸努禮導演的《錢》和金涵潔導演的《最普通的戀愛》。其中“金智英”一片,從小說到電影的每次創作都備受熱議,觀影人數高達367萬餘,一舉進階歷代女性導演作品票房排行的第2位,顯示出了韓國社會中一直被忽視的、文化領域的生活民主化訴求的迫切性。這與男性導演習慣矚目的、以階層矛盾為切入口的政治經濟民主化訴求一起,構成了韓國電影關注當今時代的創作特色。女性創作力量的群起,不僅完善了韓國電影的思考與表達領域,同時也不經意間修正著韓國電影日益張揚的暴戾之氣和被商業化侷限了的想象力。


自2017年開始,韓國電影產業年度報告增加了“性別認知統計” 這一板塊,表現出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對兩性平等態度的鼓勵。在 2019年初發布的2018年電影產業年度報告中,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首次將貝氏兩性平等測試(Bechdel Test)引入商業電影檢測,結果顯示當年的39部商業電影中,只有10部(25.6%)透過了這一測試,展示 出人們無意識中的普遍性別認知。

貝氏兩性平等測試源於1985年美國女漫畫家埃裡森·貝克戴爾的作品《小心那群蕾絲邊》(Dykes to Watch Out For)。貝克戴爾借女主人公之口,幽默又不失尖銳地指出了“男性中心”敘事在電影中如強悍潛規則一般,無所不在。漫畫女主角說,她要看的電影必須符合以下三個特徵:(1)電影中必須最少出現兩位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2)她們之間必須有對話;(3)對話主題不涉及男性。否則她就不看。這個看似玩笑、實則劍指“兩性平等”的原則於2013年首先被瑞典電影機構採用,透過該性別平等測試的影片,在瑞典公映前會被賦予標識。


“女人是男人的未來”(洪常秀導演的電影片名),這句話無意中暗示了韓國電影的新方向——女性影人可能是韓國電影的未來。隨著女性創作叢集大範圍浮出水面,韓國影壇呈現出另一派欣喜之勢。女性導演們的“小電影”不僅在海外備受關注,而且在國內票房上也以小博大,黑馬不斷。從題材、形式到銀幕新面孔,一浪又一浪的驚喜正描繪出“女人是韓國電影的未來”的全新景緻。

時機的成熟和女性文化的崛起,都呼喚著新鮮的創作力量和方向。因此,以女性身份為支點,以電影表達為依託的女性創作浪潮,在第五世代益發聲勢浩大。她們的創作,不斷引導著韓國社會對女性生存環境既有顛覆性又具啟發性的思考,並終於在韓國電影百年之際,呈現出質與量的雙重爆發。

上文為本書推薦序與節選片段

↓心動可點選小程式卡片跳轉下單↓

原價:99.8元

摸魚走馬折扣價格:69元

— 點選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