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爭議中的Kimi,11月又花了2億

鳳凰科技 2024-12-08 01:35:05 1

近日,月之暗面一直處於風暴眼中。這固然與朱嘯虎的連番指責、Kimi的股權糾紛迷霧有關,也因一定程度上,旗下產品Kimi正在與更謹慎投放、更積極尋找商業化的大模型行業主線“逆向而行”。

AppGrowning平臺資料顯示,今年3月開始,Kimi幾乎每個月的廣告投放都達上千萬元。10月,Kimi的廣告投放金額達到2.2億元。彼時,Kimi還曾因“20天燒錢1個億”登上熱搜。

《財經天下》從AppGrowning處最新瞭解到:11月,Kimi的投放金額再次達到2億元。10月、11月的單月投放均超過了此前7—9月第三季度的總和。

媒體報道,今年春節後,月之暗面在B站給出的CPA(使用者轉化人均成本)報價,已高達30元。

而據《財經天下》瞭解,11月Kimi在B站的投流成本還在上漲。“已經從年初的30元捲到了50元,同行們壓力都很大”,AI行業研究員王青透露。

對此,李彥宏在百度第三季度總監會上直言,“AGI是一個長期探索的事情,推廣沒必要像豆包、Kimi這麼激進”。

但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仍顯得頗為樂觀。他在近日與媒體的交流中表示,“最核心的還是留存和增長,適當的投放是必要的”。

如此大手筆地投放,月之暗面意欲何為?大模型的“燒錢”競賽,何時能到可以緩一口氣的時候?

從B站轉場快手

高昂的投流比拼,正讓大模型App排位賽變成了只有豆包和Kimi玩得起的遊戲。實際上,曾經以B站為拉新轉化重地的Kimi,最近也不堪重負,開始“跑”去了快手。

“AI新榜”統計,截至10月29日,Kimi在過去三個月內的廣告投放總數已經超過2500條。其中,在快手平臺上投放的內容超過2100條,幾乎佔據了其總投放量的84%。

Kimi從B站轉向快手,是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的。王青對《財經天下》表示,“其實9月的時候,大家主要聊的還是B站的投放,對快手的討論還沒這麼高”。

“轉場”快手,與抖音對大模型的“禁投令”息息相關。王青透露,今年8月,抖音便開始拒絕AIGC競對產品的投放廣告。而對自家產品豆包,卻給足了流量。

“抖音目前的投放,對於豆包以外的AI工具類公司是封閉的。快手在代理開戶資格的審查方面,要寬鬆得多。只要在特定限制區域的開戶投放,快手都可以做。”廣告營銷代理商劉晨對《財經天下》表示。

藉助抖音的流量和對競對的“攔截”,並與達人賬號合作、繫結關鍵詞等方式,豆包在下半年取得了爆發式增長,數量級快速超越Kimi。

資料顯示,豆包從5月5日的“App Store免費榜”第112位,僅歷時6天,便躋身前10。到6月11日,豆包已登頂免費榜總榜。截至2024年10月,豆包的累計下載量已達1.08億,Kimi同期則為2100萬。

為此,Kimi不得不尋找新的增長平臺。《財經天下》瞭解到,除了在快手大投廣告,Kimi還在招聘具有安卓廠商渠道經驗的BD,以最佳化投流策略。

此前,B站曾是Kimi最重要且有效的投放陣地。今年2月以來,Kimi透過大規模投放,成功實現了從305萬月訪問量到突破2000萬大關的驚人飛躍,一度引發B站使用者抱怨,“手機上到處是Kimi廣告”。

而如今,在快手上開啟一個KOC(普通消費者)博主的日常影片,Kimi的下載提示,也會猝不及防地出現在頁面左下方。

▲圖源/ 快手截圖

Kimi的投放內容風格也隨之轉向。此前在B站上,《財經天下》發現,Kimi總是與楊植麟“清華天才少年創業”的標籤繫結。每當一段5分鐘左右的影片廣告播完後,Kimi的下載入口便會適時顯露出來。

而到了快手,為了配合下沉使用者更接地氣的調性,KIMI的投放策略主打日常場景,比如用AI做旅行攻略、高效學習、用AI減肥等。

以快手上Kimi播放量較高的影片為例。影片中,一個遇到作業發愁的學生,透過把作業裡的數學難題匯入Kimi,不僅生成了一份詳細的解題報告,還順便整理了知識點和重要考點,回答“考試題目分別怎麼解”等問題。

燒來使用者,能燒來留存嗎?

不過,比起位元組正在傾公司之力,全面壓上AI策略,Kimi目前的打法是否激進,正在引來同行討論。

10月,Kimi因“20天燒錢1個億”登上熱搜。彼時,輿論便指向Kimi在缺少商業化場景的同時,一昧做使用者增長,如何防控風險。

最近,月之暗面因股權紛爭,再度被推到風口浪尖。11月11日,“暗湧Wave”報道稱,楊植麟、月之暗面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宇韜,被他們此前創辦的迴圈智慧的老投資人提起仲裁。

對於上述情況,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慧專家郭濤對《財經天下》表示,“國內投資公司基本上都會要求創始人簽訂一份(股權)同意豁免書,並給原有公司相應股份。但豁免書大都屬於標準的協議樣本,很難完全規避風險”。

“比如(報道)提到的競業協議、智慧財產權等,現實中會面臨更復雜的問題,不是靠簡單的同意授權書就能解決。如果月之暗面沒有這麼高的估值,投資機構或許也不會撕破臉申請仲裁。”

在“暗湧Wave”的後續報道中,顯示月之暗面的紛爭主要源於2月下旬,Kimi拿到阿里近10億美元的融資後。

彼時,月之暗面僅耗費11個月,就獲得了單輪10億美元的融資。而商湯科技融到10億美元花了4年,曠視科技則用了7年。對迴圈智慧的老股東來說,疊加了兩代AI熱潮帶來的心理落差。這是一個在巨大利益面前,人性被瞬間放大的故事。

12月5日凌晨,朱嘯虎更直接在朋友圈釋出了三點回應,直接點名原金沙江投資人張予彤涉嫌向迴圈智慧投資人隱瞞資訊。此後,朱嘯虎又相繼對幾家媒體表示:願意豁免月之暗面、張宇韜責任,同時要求月之暗面將張予彤分離出來,認為其違背受託責任。

11月16日,趕在Kimi開放一週年之際,月之暗面推出了新款數學模型Ko-math。楊植麟親自登場,沒有回應股權爭議,而是透過對比Ko-math與OpenAI的o1系列等模型的測試分數,全力釋放資訊:Kimi的模型技術實力,在當下仍處於領先地位。

同時,楊植麟在會上披露:截至10月,Kimi的月活躍使用者已經超過3600萬。

雖然Kimi已經將除豆包之外的後來者甩開,但毋庸置疑,在豆包面前,Kimi的增長仍壓力巨大。“AI產品榜”顯示,今年6月,Kimi的使用者訪問量為豆包的近4倍。到10月,豆包已經完成超越。

激烈的淘汰賽,讓商業化能力成了當下AI公司的主要敘事。今年,Kimi也進行了多重商業化嘗試。

5月,Kimi推出了打賞功能,使用者可支付5.20~399元不等的金額購買禮物,從而獲取不同的高峰期優先使用時長。7月8日,Kimi上線了瀏覽器外掛,試圖透過豐富應用場景,探索潛在的商業化機會。

8月,Kimi釋出了企業級API。媒體報道顯示,這是 Kimi從專注to C應用,變為同時兼顧to B業務的關鍵訊號。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對於to B市場,客戶需要更穩定的服務和更充沛的人力,阿里、百度,乃至位元組都將成為月之暗面更具實力的競爭對手。

從高額融資到高價投流,進而轉入商業化,固然是月之暗面希望打造的正向飛輪。但至少目前,月暗龐大的支出,尚難以被商業化所得覆蓋。

Zpeidia資料顯示,Kimi在7月的訪問量為2405萬次,而獨立訪問為399萬次,這也意味著7月人均開啟App只有6次。

對於如上爭議,楊植麟在11月16日被媒體問到“如何看待跟豆包的競爭”時,他表示:“我們還是更希望關注怎麼能給使用者帶來真正的價值……因為競爭本身並不產生價值。我們會更聚焦如何提升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只要有人實現AGI,它都是非常好的結果。”

而被問到Kimi的投流策略時,楊植麟表示:“第一,資料不完全準確。第二,對我們來講,最核心的是把留存和getting growth(增長)做好。適當的投放是需要的,但是需要平衡好。”

當被追問留存到多少才會滿意,楊植麟更直言:“永無止境。”

走出產品同質化質疑

楊植麟之所以著力強調留存率,正因為AIGC App的增長與留存,正在成為一個頗為“尷尬”的問題,使大模型的商業化場景籠罩上陰霾。

《2024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半年報告》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AIGC類App的月活躍使用者規模達6170萬,同比增長653%。海量使用者湧入的背後,是水漲船高的獲客成本。

不久前,一組大模型留存資料在業內流傳。資料顯示,大模型產品在30天后的使用者留存率均不到1%。

“對於各大AI公司而言,使用者留存一直很重要。但對於留存效果和措施,目前工具類產品都差不多,尤其AI對話的形態大家都是這樣。”一位AI投流從業人員陳旭說道。

此前,陳旭曾靠著解決使用者的流量問題,成功賺到過AI浪潮裡的第一桶金。但今年,陳旭發現,創業公司已經不再談算力、演算法了,投放也都變得更加謹慎。

“大家現在最看重的就是ROI(投入產出比),如果10萬的投入換不來相應價值的回報,就不會去做。”

曾經風光無限的“AI六小虎”,對未來的投入也愈發趨於冷靜。11月底,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在行業大會上直言:儘管去年“大力出奇跡”的Scaling Law(規模化法則)效果顯著,但今年這一共識已被挑戰。

雖然零一萬物走的正是Scaling Law路線,但在李開復看來,繼續追求更大的模型也不再是明智的選擇。“現在應該重視的是如何降低AI模型的成本,讓更多人能夠使用AI技術,推動普惠時代的到來”。

今年9月,百川智慧創始人兼 CEO 王小川也公開表示,“國內外對於搜尋和模型的結合探索還不夠深入,全球AI發展整體低於預期”。

對於Kimi自己來說,曾經一鳴驚人的長文字技術優勢,也正在被大廠抹平。今年3月,百度文心一言便開放了200萬~500萬字的文字長度。同月,阿里通義千問也宣佈實現了1000萬字長文字。

一位做智慧體對話的AI從業人士對《財經天下》表示,“實際上200萬字在行業內是個基礎水平,對於AI大廠而言無非是增加一些工程機制,是一個小噱頭”。

從更長遠看,Kimi需要走出產品同質化的質疑。王青表示,“工具類產品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記憶點,就很難讓使用者產生粘性”。

不過,楊植麟對這一現狀顯得頗為坦然。他形象地比喻道:“Kimi就像一個環境,使用者透過輸入、反饋和互動,不斷幫助系統進化。這樣的互動不僅是靜態資料的擴充套件法則,更是動態環境下的最佳化法則。”

換句話說,只要更多使用者持續使用,Kimi便能獲得更精準的資料用於模型訓練。而資料質量直接決定了系統最佳化的速度和效果,“用得越多,越好用”的邏輯,成為了 Kimi 的核心發展思路。

也就是說,如果留存率短期內無法解決,Kimi的投流遊戲還難以按下暫停鍵。

雖然11月16日,楊植麟多次將Kimi的新數學模型Ko-math與Open AI進行對比,但據媒體披露,OpenAI今年營收35億~45億美元,虧損40億~50億美元。

在前述天使投資人郭濤看來,Kimi頻繁推出新的產品動作,本質上也是對應用場景的探索,以儘快找到商業化場景,以便更好地引起投資者關注,獲得下一輪融資。

“其實大模型技術各家差異並不大,最主要的還是要看應用場景。沒有應用場景,獲客成本就會非常高。目前來看,大模型的競爭環境還很激烈,市場化壓力會越來越高,融資難度可能也會越來越大”,郭濤說。

(文中王青、劉晨、郭濤、陳旭為化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