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科技 2024-11-01 01:34:33 6
文|徐鑫 周享玥
編|任曉漁
大模型落地比拼一年來,圍繞著模型及應用商業化和正向迴圈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息。在有基礎模型公司可能放棄大模型研發的背景下,能吃到大模型應用和落地紅利的應用案例就顯得格外引人關注。
“現在每天有超10萬使用者在使用我們的大模型產品、並助力我們重構日均4億次的查詢能力。”快遞100總經理陳登坤告訴數智前線,“這也是我們應用大模型的紅利之一”。
你不一定聽過快遞100這個名字,但只要在微信、百度、支付寶、手機應用、驛站等各種場景裡查過或寄過快遞,其實就已經用過了它的服務。2010年,為解決客戶快遞物流軌跡查詢的痛點,快遞100在金蝶內部孕育而生,開闢了快遞物流資訊服務新領域,目前業務範圍覆蓋了查詢、寄件和快遞管理等豐富場景,服務超2.7億C端個人使用者、130萬P端快遞員及網點經營者、250萬B端企業和商家客戶,算得上是大眾熟悉又陌生的國民級應用。
大模型時代,這家傳統的有著十四年發展歷史的企業突然站在了聚光燈下。熟悉ToB賽道的人會發現,過去一年它成了各大模型廠商爭相合作的香餑餑。無論是百度、騰訊、華為這樣的巨頭,還是MiniMax以及豆包等AI新銳,都把快遞100列為了標杆應用。
快遞100到底做了什麼,使得大模型廠商們都爭相把它列為標杆應用?為什麼它能最先一波吃到紅利?這種爆紅是偶然抓住了風口,還是長久的厚積薄發?垂直領域的應用企業擁抱大模型時代的正確姿勢到底是什麼?
01
快遞物流領域裡“最大模型”的公司
最近大半年來,陳登坤很忙。
作為快遞物流資訊雲服務領導品牌快遞100的總經理,他“跨界”成為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大模型科技峰會上的熟面孔。尤其最近兩個月,他頻繁出現在多家大模型廠商的主場,給大模型落地“代鹽”。
前腳,MiniMax剛在上海舉辦“2024 MiniMax Link夥伴日”,快遞100作為樣板案例受邀出席。後腳,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快遞100就又作為首批11家生態夥伴之一,與騰訊元寶一起,聯合釋出“元寶品牌智慧體”。9月下旬的百度雲智大會上,快遞100也作為百度AI文心大模型首批合作伙伴、百度雲智最佳實踐案例,融入了2024百度雲智大會官方議程,出現在了多個主題演講中……
陳登坤出席MiniMax夥伴日活動
而被多家模型廠商爭相邀請、視作落地標杆背後,業界觀察到,快遞100這家自帶網際網路基因的公司,在大模型應用和落地進展方面,交出的成果不少。
“大模型剛來時,客觀講,我們是懵懵的,也有點恐慌,害怕跟不上。”陳登坤說。但很快,他們發現,大模型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不可攀”。
2023年10月17日,全網首款快遞物流AI原生應用「快遞100 查快遞」在百度文心一言外掛平臺「靈境矩陣」(現更名為文心智慧體平臺)成功上架,並在百度世界2023上,“出乎意料”地被百度評為樣板應用,快遞100因此受到鼓舞。
之後快遞100還專門成立了一個AI領創團隊,陸續將大模型與寄件業務的全流程都結合了起來,推出「快遞100·AI寄快遞」,透過與大模型的結合,他們現在可以實現一句話寄快遞。“給xxx寄一本書,用圓通”,使用者下達指令後,AI理解了這句話裡的要求,包含了收件人的資訊、物品資訊,快遞公司的選擇。幾秒鐘後,它呼叫了原有地址簿的地址,選擇了使用者要求的快遞公司,之後再呼叫了運費評估的程式,整個流程都由AI自動完成了。這大大簡化了寄快遞填地址和表單的過程,寄件流程從3分40秒減少到19秒。
今年4月,「快遞100·AI寄快遞」作為快遞物流行業首個大模型AI原生商業化應用,在百度全球生態大會驚喜釋出,陳登坤發現許多人對這個應用模式很興奮。他自己分析原因認為,“這個應用沒有大模型玩不轉,是個AI原生應用,並落地到了商業核心流程。許多人認為大模型只能寫詩作畫的時候,它已經把交易付款流程閉環了。”
AI客服場景的應用也讓不少人吃驚。“大模型與客戶反饋及系統規則的協同效應顯著增強,共同解決了高達90%的工單問題,僅10%的問題需人工干預,現階段客訴一次性解決率高達99.4%。”快遞100將AI大模型能力用到客服場景後,在寄件業務指數級增長的同時,極大控制了售後客服的人力成本。
陳登坤解釋了在這個場景裡大模型運作的邏輯。以往的客服處理模式是先系統分診再由人工客服處理,這個分診系統規則是寫死的,使用者需選中對應的規則關鍵詞,才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問題反饋和溝通。
就和去醫院看病一樣,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知道掛什麼號,理解上的差異,往往導致使用者選中的標籤與寫死的系統規則之間有出入。事實上,此前要耗費人工去處理的客情投訴,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來源於使用者選錯標籤。
而大模型的語義理解能力強,他們先把使用者反饋的問題用大模型理解一遍,指向正確的標籤後,整個客服服務場景裡排隊的情況就有了極大緩解。“大模型被重點用來解決一些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並且要與原有的企業內的領域知識庫去結合,共同發揮作用。”陳登坤說。
快遞100的大模型應用能落地,還與他們早早意識到要從企業架構層面來建設大模型的應用和開發能力有關。比如在開發不同應用時,他們意識到不同的業務場景裡,模型的能力有差異,企業從最終實現效果出發,要實現大模型能力的整合和整合,而不能只依賴某一個大模型,這時就需要有一個企業內的模型路由排程平臺。
去年8月開始,快遞100在開發應用時就同步搭建這個企業級框架,隨著應用開發推進,這套企業級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百遞雲GPT」也最終成形。
平臺上集合了文心大模型、MiniMax、Qwen-VL、ChatGLM等公有云閉源大模型和私有云開源大模型,還涵蓋了模型路由、領域知識庫、提示詞管理、應用流程編排等模組,能更好服務於不同的業務場景,“既保持原有的能力,又利用了大模型的優勢,而且還是AI原生的”。
目前,行業內許多企業用大模型還停留在單點應用階段,這種以我為主的視角,從企業整體利用模型的能力來構建架構的思路,在大模型應用得比較深的企業裡也走在前列。「百遞雲GPT」也被行業內視作大模型落地企業的一種正規化上的創新。
模型廠商的熱烈關注之外,擁抱大模型還給快遞100帶來了切實的使用者增長。“文小言、豆包等這些應用上,用這些AI產品的人也在用產品上的快遞資訊服務。”陳登坤的語氣略顯自豪。
02
創新基因如何煉成
企服領域“最網際網路”的公司
外界好奇的是,為什麼是快遞100這樣一家深耕快遞物流資訊服務的企業,快速完成了應用落地,並吃到了第一波紅利。
只談撞上風口,未免失之泛泛,你也很難用“彎道超車”的故事模版套到它的身上。只有往前追溯它一路創業的歷程,或許才能窺見這家公司在創新浪潮裡快速演進的秘密。
與這波大模型時代抓住機會類似,早在2010年的快遞100也是企業服務領域裡,最早用好網際網路技術、從而開闢了快遞物流資訊服務賽道的公司。
外界認為,快遞100創業能做成一款國民級產品,其中不乏偶然,但也有必然。這裡面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他們抓住了客戶的真需求,有一顆願意積極探索新技術,用新技術開發出產品,來解決使用者痛點的利他、破局之心。
2010年,金蝶旗下友商網團隊,也是後來快遞100的創始團隊到上海一家制造企業調研。這家生產銷售一體化的企業苦於發給客戶的訂單物流不可追蹤。由於物流情況影響發雙方後續的排產節奏和財務安排,下游客戶在企業發出貨品後總會靈魂催問,“發了沒有?”“到哪裡了?”“什麼時候到?”過程繁瑣又細碎,發貨企業因此迫切想尋找解法。
這也是當時各類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某種程度上還是當時社會數字化發展階段的產物。
新世紀前十年,許多國內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已邁開步伐,企業內部的人財物、產供銷能透過金蝶ERP這樣的軟體來完成高效的資源配置。但產品貨物離開工廠,發貨企業的ERP就追蹤不到,而收貨企業尚未收到,自然也無法進入下游企業的ERP進銷存管理。在途商品的資訊追蹤,是供應鏈資訊化的盲點、堵點和卡點。
軟體行業裡此時已經開始討論電子商務與企業內資訊系統的連通問題,金蝶還提出了全程電子商務的理念。但此時,網際網路技術雖已在國內發展近十年,應用還停留在消費級網站上,許多企業級軟體產品尚未引入最新的網際網路技術。
快遞100的創始團隊們察覺到了行業的新動向,他們共情於客戶的痛點之際,想到了要用好新的網際網路技術來連通和改造傳統的企業級系統。
客戶提到的問題,當時行業裡有若干種應對方式。最樸素的辦法——每家商品銷售企業都要配置不少物流跟單員,產品一旦發貨,跟單員就去追蹤物流到哪了,然後把情況反饋給客戶。這也是陳登坤口中創新的偶然性——打破ERP的邊界,嚴格來說並非企業內部系統軟體商的份內之事,市面上也有傳統解決方案。
但快遞100團隊能共情客戶的痛點,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用前沿的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性地把各個快遞物流公司的資料集中起來,提供一個一站式的查詢入口網站。道路本身就預言了結果,選對了道路和方向,接下來的一切就水到渠成。
2010年6月22日,快遞100的第一版產品面世,創始團隊只用了19天就完成了開發。
看起來,這款產品只是彙總了各大快遞物流企業的資訊,但更深層的變化是,它在企業內部管理軟體與電子商務融合探索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突破了傳統ERP的邊界,助力供應鏈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全流程閉環。
企業從此能在網站上透過快遞單號一鍵查詢各大快遞物流公司的物流進度,物流跟單員這個職位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陳登坤發現,從此B端企業能夠從被動服務下游客戶到發覺物流停滯主動去幹預快遞公司動作,客戶的滿意度有大幅提升,“成本降低了,還使得整個供應鏈更加順暢,原來有很多斷點、堵點,現在變得透明化。”
由於能一站式查所有的快遞物流資訊,快遞100的產品也極大緩解了電商場景裡消費者們更快掌握快遞動向的資訊焦慮。一下子它就走出了B端企業受眾圈,在C端大爆,上線兩個月就突破了10萬使用者。
從此,以客戶為中心,找到客戶的真需求,用好新技術,推動產品創新來滿足使用者需求,就成了信條,深藏在來快遞100的基因裡。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我們在查收快遞時使用的許多熟悉的術語,實際上是快遞100最早提出並定義的。比如,快遞100透過對快遞物流不同狀態的細緻劃分,建立了“已發貨”、“在途中”、“已簽收”等標準,最終實現了跨快遞品牌的狀態統一與標準化。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行業效率,也讓使用者在追蹤快遞時更加清晰明瞭。
類似的創新還有很多,比如首創快遞公司字典式排列方式,不用教育使用者,他們自己一看就會,同時具備可擴充套件性;預留常用快遞公司區域,便於使用者查詢;右側固定單號輸入框等。
在第一個版本基礎上,快遞100持續創新不斷發展,有很多創新都成為整個中國快遞物流行業的事實標準。比如智慧單號查詢,是快遞100的核心專利;開放API,引領了API經濟;以“發貨、派件、簽收” 作為關鍵判斷節點進行訂閱訊息推送,成為整個快遞行業、包括電商平臺物流狀態推送的參考標準……可以說,大模型浪潮下快遞100能吃到紅利並非偶然。
03
站在離客戶最近的地方
最開放的快遞物流資訊雲服務商
比爾蓋茨曾預言,五年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AI助理,只要語音對話喚醒它,AI助理就能幫助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和需求。
去年以來,大模型落地如火如荼,快遞100作為應用大模型最積極的企業之一,也伴隨著業界應用大模型的熱潮,探索出了一條以我為主,務實的落地路徑。這個落地模式裡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大模型中立”——這沿襲自快遞100從創業時代就秉持的理念——開放。
2010年開始創業時,快遞100就意識到存在痛點的使用者,分佈於不同的電商平臺和不同的快遞公司上。而要以客戶為中心,要解決這些痛點,快遞100一方面需要使用創新的技術,形成開創性的產品,另外還需要中立地服務於每一個快遞公司和電商平臺的使用者。
也正是這種生態上的開放性,快遞100在2011年就收到了來自百度的橄欖枝。
當時,PC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依然在提升,但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資料顯示,國內網際網路覆蓋的人群規模進入了瓶頸期,增長速度也有所回落。當時主流網際網路公司除了繼續重視新增使用者指標,也不斷探索如何挖掘老使用者的價值,留住存量使用者。百度當時也提出要從連線人和資訊,走向連線人和服務,推出了“框計算”戰略。
搜尋引擎廠商有使用者留存的需求,而快遞100這一聚合了多家快遞公司資訊的開放產品,又滿足了搜尋引擎使用者查詢快遞資訊的需求,不論他們使用的是哪個快遞公司的服務。雙方一拍即合,2011年開始,快遞100成為了百度框架算合作伙伴,開始融入百度搜尋生態,使用者可以在搜尋引擎介面直接查詢到快遞基礎資訊。這也給當時還缺使用者及流量的快遞100新生團隊注入了更大的使用者量和流量曝光。
2011年百度「框計算」開放平臺啟動儀式,快遞100 負責人受邀出席
陳登坤認為,融入百度搜尋生態使快遞100享受到了第一波創新的紅利。由於創新了產品和解決方案,聚合了所有快遞公司的資訊,成為了快遞查詢領域的一站式服務入口,快遞100才有機會進入巨頭視野,從而被整合到搜尋引擎,服務更多使用者。
也是在快遞100融入搜尋引擎生態之際,全球的移動互聯時代已緩緩開啟,超級應用們此時已經在孕育和萌芽中,智慧手機正吸引更廣泛的人群從新的終端去消費和使用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下,使用者習慣也在發生改變。
在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下,快遞100也跟著使用者向移動端遷移後,迭代出了新的產品。一開始,他們推出了快遞100 App,2016年微信小程式興起後,快遞100也入駐小程式,方便使用者在微信埠查詢快遞物流資訊。之後各大超級應用都在推自己的小程式生態,手機廠商們也隨機搭載各類輕應用,快遞100快速跟進。
使用者在哪,他們就跟著遷徙,快遞100的中立開放,也使得他們擁有了廣泛的生態合作伙伴,目前,快遞100已成為不同型別的生態裡不可或缺的快遞物流資訊服務商。
也是在這個時段,快遞100也察覺到了一個跡象,移動網際網路產品迭代和開發邏輯與大型企業級軟體顯現出了越來越明顯的差異。為適應新的移動網際網路開發迭代節奏,滿足新的應用消費需求,2015年快遞100正式走出金蝶,開始獨立商業化運營。
之後,它一步步挖掘出了C端人群、電商平臺使用者以及大型企業等不同群體在快遞物流資訊服務領域的不同層面的需求,圍繞著查快遞、寄快遞和管快遞等場景形成了“1+3”戰略佈局——快遞物流資訊科技能力之下,B端、C端和P端三大端側產品共同發力,推動著快遞100成為全球快遞物流的一站式的查詢、寄件和管理平臺。
“要做離使用者最近的應用。使用者去哪,我們就應該往哪去。”這是陳登坤從快遞100發展史中總結出的經驗。快遞100把“客戶為先”寫入了公司價值觀,開放是必然的選擇。
最近雙11臨近,國內巨頭正開啟了前所未有的開放互聯浪潮。微信和淘寶生態打通,淘寶還能接入京東物流生態,這些動作無疑是從使用者出發做出的決定。某種程度上它也映證了快遞100十餘年如一日開放初心的正確性。
04
創新沒有終點
當下,快遞100正積極擁抱大模型,基於「百遞雲GPT」全面升級原來的查快遞、寄快遞、管快遞和客服服務。
與業界在大模型應用上的理性態度一致,快遞100團隊也意識到,這些正在進行時的升級,要規模化帶來營收為時尚早。
這也自然地延伸到了行業關心的熱門話題上來——企業要不要投入大模型,如何權衡成本、投入收益,能否儘快完成正向迴圈。
這個月裡,國內大模型賽道圍繞著商業模式的討論重新受到關注。有訊息稱,有獨角獸玩家正打算逐步放棄預訓練大模型,業務重心轉向AI應用。外界分析,這意味著AI公司在巨大投入面前先選擇了活下去。
經歷了幾波技術浪潮,並且都嚐到了創新紅利的快遞100在這個議題上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陳登坤十分堅定地看好大模型浪潮給應用生態帶來的智慧化升級。他認為當前應用大模型有兩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覺得大模型還不成熟,暫時不用,要等它成熟再用。另外一個誤區是覺得大模型太貴,要等它便宜了再用。
企業對新科技的投資,也是對未來的投資。“十四年前,我們創新推出快遞物流資訊服務的產品時,也沒有很清晰的商業模式。但因為這款產品在持續給使用者創造價值,最終它也找到了適合的商業模式。”陳登坤說。
而真正用真金白銀投入下場,也在磨練團隊的技術,打磨他們對新技術的理解,從而形成了有價值的落地經驗和方法論。“踩過坑走過彎路,才有底氣”,也是因為有了前期的投入,現在它們才能率先嚐到大模型紅利。
快遞物流資訊服務領域並不算是一個很寬廣的賽道。快遞100在這個細分場景持續耕耘14年,外界也好奇,這樣一家韌性成長的企業,在喧囂的年代裡,如何回應有關規模化突破的挑戰,什麼是這家企業在技術變遷中能真正留下來的核心競爭力。
快遞100的CEO陳登坤最近也在思考這些問題。
某種程度上,韌性成長本身可能就是答案。在細分場景持續深耕,陳登坤形容快遞100是在快遞物流資訊細分領域這個“1米寬的地方打出了一口1000米深的井”,打出了一片汪洋藍海。這個過程裡,向下深挖1000米後形成的有深度的業務資料和對業務場景理解,加上以客戶為先而來的中立開放,使得它能自如去嫁接新的技術,連線更多的外部生態。
在這一波與眾多大模型廠商的合作裡,快遞100沒有繫結一家廠商,而是選擇走以我為主,從場景和需求出發來尋找外部模型能力,並且與已有的領域資料、知識有機結合的道路。
開放本身給它提供了更寬廣的生態位。就像此前兩波技術浪潮下,“電商中立”和“快遞公司中立”,快遞100從而連線了更多的快遞公司和生態一樣,大模型浪潮下快遞100,也積極擁抱產業生態。快遞物流領域“最大模型”的公司,也在從不同的AI生態裡汲取滋養,成為了各家大模型公司積極合作的應用廠商之一。
落地的經驗和正規化也將給這家企業帶來更多的可能。陳登坤提到,就像它們幫助大型企業客戶解決管理快遞問題,最終形成了一款企業快遞管理SaaS一樣,「百遞雲GPT」作為企業內的大模型應用開發平臺沉澱的大模型落地方法論,也有可能沉澱成產品,服務快遞物流行業。
“大模型本質是一種軟體系統,不會一勞永逸,一定是持續進化,持續迭代”,陳登坤提到,這也是快遞100在接下來的大模型浪潮裡,將持續推進的工作。“道不遠人,AI普惠”也一定會深刻地改變快遞資訊服務行業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