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 2024-12-07 00:51:05 1
又一部熱度頗高的新劇超點大結局了。
導演董潤年(《年會不能停!》)。
主演李庚希、魏大勳。
一個職場女性跑去講脫口秀,透過這種“冒犯的藝術”釋放天性,最終與自我和解的故事。
沒錯,就是那部《不討好的勇氣》。
這部劇爭議頗大。
Sir在看前幾集的時候,覺得這職場和脫口秀的結合實在有些怪異。
於是也聊過一篇。
可聽說第11集開始,女主辭職了。
作為一個合格的脫口秀粉絲,於是馬不停蹄地又追了起來。
怎麼說呢。
看完整部劇後,Sir覺得導演董潤年拍情感戲實在是有些“不按套路出牌”。
可如果剝去了感情線。
Sir想聊的,其實只有兩個元素:
女性,與脫口秀。
畢竟。
我們更在乎的是,那些切中了許多當下年輕人痛點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01
爭議之後有什麼
想聊清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從最爭議的地方入手。
也就是Sir在上篇文章裡說過的:
劇集是設定了一個議題,然後再去填補具體細節。
什麼議題?
我們如何找回那份“不討好的勇氣”。
綜藝裡,童漠男說過一段脫口秀。
說是在當代社會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但又沒有人覺得自己被別人討好過,這簡直是“社會學奇蹟”。
我真的想活在一個全是討好型人格的世界裡
想想就很美好
上班遲到了,老闆哈哈大笑
說來了就比不來強
童漠男是在諷刺討好型人格嗎?
當然不。
他諷刺的是盲目跟風的人。
因為真正的討好型人格,會像吳秀雅(李庚希 飾)一樣。
討好別人的同時,會陷入巨大的內耗。
吳秀雅是眾和集團的一名普通職員,工作勤勤懇懇,卻因為男友是公司的“明日之星”,總讓人覺得她是靠裙帶關係才留在這裡的。
於是她不斷地隱藏自己,無限度地迎合別人。
功勞被搶了,她不說。
只在私底下表達自己的不滿。
男友在冷戰期當眾求婚,她也不反對。
只是把臉轉過去。
任由對方把戒指戴到自己的手上。
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該如何找回自我,勇敢做到“不討好”?
劇裡設定了一個對照行業:
脫口秀。
如果說,大廠代表的是等級叢林與仰人鼻息的辦公室政治,以及只有靠自我閹割才能活下去的工作環境。
那麼脫口秀,則是天性自由解放的代表。
甚至到了第11集。
劇情直接安排了董事長要求秀雅在升職與脫口秀中二選一,而秀雅選了脫口秀的情節。
怎麼說呢。
雖然這一段的現實感極其薄弱(畢竟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選前者),但我們也能很明確地看到創作者的意圖:
比起高階牛馬,一個普通的自由人更可貴。
可僅僅是透過工作的變化,就能實現性格的轉變嗎?
顯然不能。
在這裡,董潤年花了很大力氣在感情戲上,以至於直接在人設上讓三個男人形成了一個對照組。
比如,鄭昊。
吳秀雅的前男友,公司的未來之星,典型的優績主義代表。
他時常教導秀雅,認為大企業內部,乃至現代社會,優勝劣汰的底層邏輯就是適者生存,誰更懂得叢林法則的執行規律,誰就能在食物鏈裡站到更高的位置。
比如,徐雲峰。
投資界大佬,一派霸總作風,在生活中簡直把“體面”發揮到了極致。
約會是騎馬,喝咖啡,去高階會所social。
秀雅想吃火鍋,直接打飛的去重慶吃,吃完再飛回來。
以及史野。
脫口秀演員,不婚主義者。
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職業,平日裡開著個房車就能四海為家。
發現了嗎?
在感情上,他們對秀雅起著不同的作用:
就拿鄭昊和徐雲峰來說。
從某種程度上,秀雅與鄭昊的感情是其決心去說脫口秀的動力。
而鄭昊對她的所謂教導。
不僅是為了襯托出秀雅在職場上的“不懂事”、“不成熟”,同時又是她脫口秀的素材。
那徐雲峰呢?
一個完全滿足了主流標準,“潘驢鄧小閒”的白馬王子,簡直是偶像劇頂配。
但他的鬆弛,就完美符合“不討好”的命題,做到了情理兩全嗎?
並不。
看起來很體面的徐雲峰完全無法和底層人民共情。
於是看著徐雲峰在臺上凡爾賽時。
陷入“自我存在危機”的她:
本就不多的荷爾蒙,也被那一刻內心的疲憊與難堪稀釋得所剩無幾。
至少,她開始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那麼感情之外呢?
你會發現:
這三個男人,其實是秀雅的三條不同的道路。
前男友是秀雅維持現狀的標準答案。
而後兩者,是“娜拉出走”之後,人們能預想到的兩種不同結局:靠別人實現財富自由,以及清貧地追求精神自由。
該怎麼選當然不是一句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清的。
可當我們回看這三個角色的時候,其實很清晰地能看到創作者對於“不討好的勇氣”實現給予的精神層面的回答。
結構異常清晰。
只是可惜。
這樣的設定其實對觀眾並不太友好。
雖然男性角色也有成長。
但是一直追劇的觀眾,難免會跟著角色走,這勢必會造成預期不符,產生意難平的狀況。
再加上一開始劇集是單集播放(劇情沒法展開,導致誤解頗多)。
爭議由此而起。
02
女性為什麼開麥
可為什麼董潤年要設定這麼樣一個議題呢?
留言裡,有毒飯提到了這麼一句:
21年拍這部劇的時候
應該是“無孩愛貓女”“脫口秀鋒芒”“男女對立樹立”等等
多種buff開始的時候
沒錯,那時候女性主義的聲浪還沒有這麼大,脫口秀也只是一個新銳的事物,董潤年將兩者結合起來,目的,是呈現出女性開麥的重要性。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叫做“為什麼女人幽默會消減性感”?
下面的高贊回答是,因為幽默,能增加主體性。
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在說,幽默的女人,能讓你意識到對面的她,是一個人,而不是什麼胸、腿、腰的疊加品。
除此之外呢?
更因為脫口秀的本質是向上的冒犯,而向上的冒犯,本身就是對權力的一種衝擊,對權威的瓦解。
這也是董事長反對吳秀雅繼續說脫口秀的原因。
女性+底層,是吳秀雅遇到的最大問題。
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
職場裡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同級別的同事,但女性就是會被領導“順手”交代一些雜事,比如泡咖啡,倒水;儀表上也要求得比男性更多。
劇中吳秀雅的女性領導對同性下屬,還會帶有一股不知哪來的莫名敵意。
怎麼辦?
發聲。
吳秀雅說脫口秀,素材來源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公司,一個是前任。
前者是為了抒發她相較男同事,那些更容易被女上司所針對的現狀;而後者是為了反擊曾經的內耗,用開麥的方式把受過的窩囊氣再嘴回去。
於是。
就像那條評論所說的,這部在21年就規劃備案的劇,乘上了這兩年女性話題最濃烈的東風。
前有楊笠“普信男”語出驚人,後有鳥鳥的“超大悲”,還有今年菜菜420釐米的衛生巾以及因為是女孩被拒絕入祖墳的唐香玉。
脫口秀讓女性和男性一樣。
也在舞臺上擁有了發言的機會和釋放攻擊性的權利。
所有的不公和不甘都能成為源源不斷的移動素材庫。
可是,然後呢?
我們都知道,你光是在臺上說說段子,生活裡不做出改變,再大的尺度也是紙上談兵,嘴炮而已,吳秀雅的段子越辛辣,越顯得她“討好”的生活有種難言的悲色。
這也是劇集前期遇到的最大爭議。
但隨著吳秀雅的離職。
Sir發現,似乎有一些東西的確產生了變化:
她的“主體性”慢慢生根發芽了。
從日常的約會,到人生大事的決定。
她每一件事都會思考,這件事經得起我的批判嗎,經得起我可持續的拷問嗎,這件事做與不做,對我的影響又分別會是什麼?
比如:
約會時,她會和男性討論女性在婚戀中的權利,而非僅僅展現對他的仰慕、崇拜。
在面對傳統保守的母親,對自己離職,與前任分手暴跳如雷的時候。
她又會跳出百依百順的孝道,不僅是站在女兒的身份,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賭氣式地去反抗東亞的親情綁架。
她的人生,再親的人也無法替她做決定。
以至於到後來,當Sir一集一集地直到看完大結局後。
發現相比較說脫口秀拯救了吳秀雅,其實更像是吳秀雅透過講脫口秀,拯救了自己以前那顆木然的,總是按照最安全的路徑去走的大腦。
因為當她開始用批判和反思的目光審視許多生活的細節,會發現原來好多陳舊的東西都站不住腳。
是自己因為女性身份所下意識展露的順從,是面對男性的被動與不安,是作為以前的吳秀雅,總是習慣用“別人會怎麼看”作為評判自己的唯一標準。
而當她變得幽默,當女性開始覺察幽默,理解幽默,詮釋幽默。
那些環繞在她身邊的人們,因為看見她的不同,而開始覺察到世界終於變化。
原來女孩也可以說冒犯別人,可以不懼權威,可以有終身的愛好,可以不參考別人的樣板生活,不用再沿著社會規則一成不變的道路行走。
看著吳秀雅站在臺上。
她的朋友、同事甚至是最嚴厲保守的母親,也為了這一刻她的表現動容。
或許變的不僅僅是吳秀雅,還有那些可能即將發生改變的,“吳秀雅們”。
03
目前的確是脫口秀
最後聊聊今天這篇的重中之重:
脫口秀。
是的,脫口秀才是Sir追這部劇的理由,這也是在看完前幾集對內容定位感到困惑,但發現後續重心轉移後,依然會迴歸這部劇的原因。
看這卡司:
楊蒙恩、龐博、Rock、江梓浩、寧家宇、程璐、六獸、範湉湉。
其中策劃,還包括了童漠男和鳥鳥。
某種意義上,的確是脫口秀演員的團建了。
劇中,也的確呈現了一段脫口秀的發展史:
2011年,勇哥第一次在羊駝接觸到脫口秀,現實裡,那短時間是脫口秀的“地下”時期,全國僅有深圳一個城市有脫口秀俱樂部,程璐、梁海源、思文都是其成員。
那時,沒幾個人真的瞭解這個形式到底是什麼。
2012年,勇哥盤下棒喝酒吧專職做脫口秀,在這一年,《今晚80後脫口秀》開播,王自健、李誕、池子等人走向臺前。
人們開始對脫口秀有了簡單的認知。
而在劇集時間線的第二年。
2016年,《吐槽大會》開播,伴隨著更娛樂的形式(吐槽明星),脫口秀走入了更大眾的視野。
所以說。
《不討好的勇氣》其實呈現出了火爆之前,脫口秀演員們真實的生存狀態。
但問題是,如果就像投資大佬徐雲峰所說的。
以當時的視野來看,脫口秀行業專業的演員很少,觀眾也很少,所以完全不值得期待。
那為什麼又出現了後來的爆火?
或許,相比於段子好不好笑:
脫口秀的流行,其實是因為它掐住了當代年輕人最敏感的痛點。
怎麼說?
與時俱進的梗,先鋒性的觀點,甚至是涉及到時事的大尺度批判,不論是其中內含的網感、敏銳還是個性,都是當下累死累活的年輕人,渴望參與最前線獨裁的表達,但沒有時間、心力這些實際稀缺的東西。
於是,把嘴交給脫口秀,讓它成為“嘴替”。
草根不要緊。
在這個號召個人走向,不滿集體和宏大敘事的今天,脫口秀就是年輕人能夠擁有的,最小劑量的反叛。
就像吳秀雅後來對脫口秀的評價。
這是能讓她“心安”的東西。
沒錯。
沒固定收入和社保的脫口秀,相比工作,更像一種不切實際的精神養分。
但。
要是自己如果為了前者要拋棄後者,包括吳秀雅在內,想必許多人也是不願意的。
因為對她,或者是不僅僅於她而言:
脫口秀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安迪·沃霍爾“成名的十分鐘”。
而是一種敢於背離了主流操作,一個完完全全靠年輕和真誠的底層人們,所繁衍建立起來的新世界。
當自己的小,和集體敘事的大相比的時候。
如果你不甘心再討好既定的鄙視鏈,不願耗費青春追求永無止境的優績,那麼或許此刻最讓你放鬆的東西,就是你當下最本真的需求。
就算沒有脫口秀也會有別的,不過,此刻正好是脫口秀罷了。
而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如此關注女脫口秀演員的原因。
相比於罵那些極少數的老闆。
女脫口秀演員們則是一直在戳破當下某些根深蒂固的東西,在挑戰社會觀念。
這或許讓很多人不高興。
但同時,不容否認的是,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冒犯,是可以引發陣痛的思考。
而往往。
改變,只能發生在陣痛之後。
最後還是回到劇集吧,Sir印象深刻的一句臺詞。
第16集裡。
鏡頭給到川流不息的上班族,通勤的人們,映入眼簾的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日常。
但臺詞說的卻是:
高光時刻可遇不可求
剩下的就是不斷重複的
似水流年般的虛無
能夠對抗這種虛無的工作的意義
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尋找
是的,所謂不討好的勇氣到底是什麼,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它需要我們各自尋找。
就像在劇裡。
追逐這份勇氣的也不只是吳秀雅一個人,有不想討好主流婚戀的年輕男孩,有不想討好丈夫的妻子,也有不想討好金錢的投資者。
所以吳秀雅最後怎樣了重要嗎?
重要,卻又不重要。
最重要的,其實仍舊是“我們”。
畢竟。
任何片面的道理,都無法真正讓我們過好一生。
如何在浩瀚的城市裡找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何在兩點一線之間擠出海綿裡的時間好好養自己,這些才最重要。
因為這裡,才是我們的主場。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