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 2024-12-28 01:09:01 2
還記得1994年的那部《獅子王》嗎?
豆瓣上90多萬人打出9.1高分,是無數人奉為動物版《哈姆雷特》的童年經典。
可30年後——
迪士尼最新推出該系列的真獅版前傳《獅子王:木法沙傳奇》上映,撲得無聲無息。
開分,豆瓣6.6,海外爛番茄新鮮度僅55%。
票房,目前國內6千萬出頭,全球不到1.5億。
相比2019年翻拍的那部真獅版,國內8.3億、全球16億多美元的票房佳績,可以說是大滑坡。
投資2億美元,估計最終連本都回不了。
為什麼會這樣——
獅子王:木法沙傳奇
Mufasa: The Lion King
答案,基本和大部分迪士尼電影翻車的原因一致:
動畫翻拍真人版。
可以這麼說,迪士尼的動畫真人版一直是很奇葩的存在。
它們耗資巨大。
但能讓觀眾滿意的作品,卻沒有幾部。
原因只有一個:
在真人版裡,迪士尼的審美,逐漸走火入魔了。
還是先從《木法沙》說起。
和5年前那部真獅版《獅子王》幾乎1:1復刻原動畫不同。
《木法沙》是迪士尼團隊基於原作,重新為老獅子王——辛巴的父親木法沙,寫的前傳故事。
這原本應該是創作空間拓展和敘事革新的好機會。
沒想到,完全落入俗套:
年幼時的木法沙,在和爸媽一起去尋找夢幻之地美萊蕾的路上,被一場突發的洪水沖走。
雙親失散,還險些被鱷魚吃掉。
生死攸關之際,是另一頭小獅子救了它——塔卡。
兩隻同齡的小獅因此成為了好兄弟,塔卡帶木法沙加入了自己的族群,一起學習,一起長大。
看過預告片的朋友應該知道,這位塔卡,其實就是後來的大反派刀疤。
而好兄弟最終為何反目成仇,本性善良的塔卡又是為何黑化,就是這部前傳要講的主線故事。
和後來的陰險、狡詐、磕磣的形象完全相反。
當時的塔卡,是獅群國王的兒子,未來是要繼承大統,當新王的。
但他天資平庸,尤其是在智慧勇敢的木法沙的對比之下,更是顯得愚鈍膽小。
一次,塔卡的母親被幾頭外來的白獅子圍攻,木法沙奮不顧身地救下了她,而塔卡卻被這場混戰嚇得逃走了。
因為懦弱,原本對他寄予厚望的父親失望至極,母親也對木法沙擁護有加。
後來,獅群遭到了白獅子的報復,一夜間滅族,木法沙帶他們唯一的皇室血脈塔卡逃出生天。
天資和膽識上的巨大落差,保護和被保護者的身份互換……
種種對比之下,塔卡逐漸感覺失去了一名王子的尊嚴,並因此對木法沙產生了一些嫉妒。
而更老套的是。
最終導致這段兄弟情走向破裂的,竟然是一段三角戀。
在逃亡路上,木法沙和塔卡遇到了一隻母獅子莎拉碧,三獅關係就好比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
塔卡喜歡莎拉碧,但莎拉碧和木法沙兩情相悅。
最終,有情獅終成眷屬。
剩下的小丑塔卡,原本微妙的嫉妒之心迅速扭曲成仇恨,他為了報復木法沙,轉頭竟加入了給自己帶來滅族之災的白獅子陣營。
然後黑化。
簡單來說,這個故事的設定其實跟《變形金剛:起源》很像,都是在彌補觀眾對兄弟變冤家之前的想象。
但《起源》好就好在,它掀起了觀眾們對擎天柱威震天昔日情誼的意難平。
而《木法沙》則全程是在對比獅子們天生的強弱,然後用仇恨堆砌出一個反派。
在我們早知木法沙最終會成為獅子王的既定事實之下,這個故事幾乎只交代了刀疤臉上的刀疤是怎麼來的。
沒有意難平,沒有填補遺憾。
只有爽文大男主的成王之路,和生硬的反派黑化過程。
好吧,既然故事稀爛,那麼畫面呢?
迪士尼大概也是這麼想。
畢竟不管是真人版還是真獅版,把動畫裡的形象,用突飛猛進的CG特效呈現出來,才是影片的最大賣點。
然而,這裡面存在著一個悖論:
CG寫實做得越好,影片就越尷尬突兀。
怎麼說?
還是因為一個“真”字。
逼真的特效,的確讓影片增加了不少新看點:
比如,獅子的毛髮根根分明,每隻動物的形象、動作和細節都非常逼真,非洲大陸的一草一木也充滿了壯美的生機。
看起來很寫實。
可是呢?
詭異之處就在於,當過於真實的動物在過於真實的動物世界裡說人話時,很難不讓人一秒出戏。
說話也就算了,還唱歌,邊唱邊舞。
造成一種,動物不像動物,人不像人的突兀觀感。
那像什麼?
“只能是妖怪了”。
過於登峰造極的CG特效,對於電影的技術發展來說,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對於改編一部迪士尼動畫來說,卻往往不是加成,反而很容易變成一種侷限。
同時。
過於逼真,也會導致真人版不得不放棄一些元素:
“演技”。
沒錯,動畫片的精髓之一,就在於不管是人物、動物,還是其他生靈,所有角色的表情、動作,都是豐富多彩,甚至是誇張於現實中人類的情緒的。
就拿94動畫版和19年真人版來說,對比相當直觀:
比如,辛巴和娜娜結伴去大象墓地。
動畫版,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嬉戲歡鬧。
真人版,兩隻小獅並排走。
又比如,刀疤嚇沙祖。
動畫版,沙祖弱小無助,刀疤奸詐陰狠、倚強凌弱。
真人版,大獅子捕小鳥。
以及,兩代獅子王的父子獨處時光。
動畫版,木法沙對辛巴慈愛又寵溺,其樂融融。
真人版,小獅子碰瓷大獅子。
當角色的喜怒哀樂被封印在動物的皮囊裡時,表情,就成了多餘的東西。
或許你會說:兩者不能很好地融合嗎?
讓動物也有喜怒哀樂?
有人嘗試過。
但Sir覺得,恐怕,你未必敢看:
△ 2019年的歌舞片《貓》
僅僅如此嗎?
不。
Sir覺得,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最大的敗筆在於:
真人版剝奪了夢幻感。
在技術可以輕易把幻想中的世界變成實景的當下,這麼說可能有點矛盾。
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動畫片(不論是2D還是3D)的呈現,永遠比真人實景更能滿足人們對二次元的想象,也更容易讓人沉浸其中。
尤其是迪士尼的童話公主系列。
為什麼?
難道不是真實場景呈現的夢幻世界,更讓人身臨其境嗎?
話是這麼說沒錯。
但是請注意,迪士尼童話,一直以來主要服務的受眾群體,都是偏低齡的兒童。
所以,故事基本上都簡單易懂,甚至淺顯幼稚。
就算是像《愛麗絲夢遊仙境》《灰姑娘》《美女與野獸》,這幾部評分還可以的動畫改真人版作品,故事也低幼到經不起推敲。
因為它們在故事上都沒有太大改動,幾乎完全照搬動畫片。
而當這些故事被複刻成真人版時,觀眾就不得不用一種成人化的視角去看待,去在意劇情的合理性。
畢竟公主們要談戀愛,要冒險,要掙脫枷鎖,要追求自由。
然而,這些成人化的行為,迪士尼卻偏用一個個低幼的童話去呈現。
最終出來的效果就像是在用真人敘事,去演動畫片。
正義的主角,惡毒的反派,牆頭草般的民眾,幾乎都是臉譜化一般的人物。
放在動畫裡,合情合理。
但在真人電影中,就顯得突兀尷尬。
就好比,你能津津有味地追更《名偵探柯南》到一千多集,卻難以想象它能1:1翻拍成真人版。
恐怕,光是柯南用麻醉槍打暈毛利小五郎,然後躲在對方身後用變聲器去推理案情這一點,真人版拍不到第三集,就要大結局了。
△ 妃英理坐那麼近,怎麼可能看不到毛利講話沒張嘴?
那麼問題來了,迪士尼動畫就不可能拍好真人版嗎?
也不是。
不過可能,需要創作者花費更多的心思,大刀闊斧地拋棄之前受歡迎的元素,打造一部全新的作品。
比如,將其成人化。
就像2014年上映的《沉睡魔咒》,迪士尼就大膽地將女主角換成了那個對公主下咒,讓她變成睡美人的女巫(安吉麗娜·朱莉 飾)。
讓反派當上了主角。
並且,這個電影還拋棄了迪士尼一貫的“王子救公主”敘事。
最後讓睡美人甦醒過來的,不是王子,而是為自己當年下咒一直深深自責的女巫。
原來。
真愛之吻,可以不是來自愛情,也可以是母女,或者女性之間的憐惜之情。
或者2016年的《奇幻森林》。
評分7.8,應該是迪士尼真人版電影中分數最高的一部,改編自1967年的動畫《森林王子》。
真人版剔除掉了原動畫中的小女孩珊迪等次要角色,增加了巨蟒、棕熊、大猩猩等動物角色,為的就是突出男主角狼孩毛克利更獨立冒險的成長之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貫徹迪士尼一向的“love & peace”的主題,電影也在用這個險惡的叢林,影射現實人間的複雜。
比如,老虎代表仇恨,巨蟒代表誘惑,大猩猩代表野心。
而一路幫助毛克利的棕熊和黑豹,則象徵著遵守規則和解放天性兩種教育方式。
這使一部童話有了成人視角的解讀空間。
但顯然。
迪士尼並不願意拋棄以往的“賣點”,也找不到與真實行之有效的結合方式,只好像個執拗的賭徒一樣,在被證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只求出現奇蹟。
於是出現了《沉睡魔咒2》。
於是出現了《木法沙》。
在一種走火入魔般的審美道路上,一路狂飆。
他們不知道有問題嗎?
也許知道。
但對於一個龐大的公司來說,很多指令一經發出,就無法掉頭了。
他們只能硬著頭皮執行下去。
就像近幾年被吐槽最狠的:
政治正確。
前腳黑妹版《小美人魚》才剛剛迎來口碑失利,後腳黑妹版《白雪公主》就出現了。
當然。
Sir一向認為,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沒問題,像支援女權的《阿拉丁》,新增了LGBTQ元素的《玩具總動員》等片子,都得到了時代的認可。
但迪士尼的出發點顯然不是如此。
它是執行指令,完成KPI。
於是遇到網友的反撲,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懷疑這個方向是否有問題。
而是為自己辯護:
在宣傳黑人版《小美人魚》時,他們在外網發起了一個黑人小女孩看片反應的影片接力。
意在說明,之所以選一個黑人女孩來演愛麗兒,是為了給更多黑人小女孩樹立信心,提倡文化、膚色多元平等的觀念。
這的確沒錯。
畢竟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才是童話的意義。
但回頭再看網路輿論:
當質疑這樣安排的人,都會被視為“種族歧視”時。
這所謂的意義,何嘗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呢?
△ YouTube上黑人博主吐槽《小美人魚》
說到這裡,你可能覺得,幸好《木法沙》是動物電影,和種族之類沒啥關係,也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政治正確的問題。
錯了。
因為獅子本身也是有黑白之分的。
配音演員也有黑白之分。
是的,你沒看錯,《木法沙》的配音陣容,和19年的真獅版一樣,大部分都是非裔演員。
除了白獅——
他們選擇了拔叔,麥斯·米科爾森。
好吧,這其實對我們大部分人沒什麼影響,畢竟只是配音而已。
但映照回電影:
白獅子這個群體,正是因為膚色白,在獅群中遭到了種族歧視,後來被逐出族群后,他們聚到一起,成立了報復傳統獅群的組織。
你會不會覺得,這裡有著某種別有用心的巧合?
刻意倒轉現實,會不會只是為了引發爭議?
這也是Sir比較擔心的地方。
雖然說,這可能只是一種巧合,只是迪士尼照著僵化的“規則”,一條一條往裡套用的結果。
但想著《小美人魚》的爭議讓迪士尼收回了鉅額的成本。
想著他們接下來會拍攝更多這樣的真人電影。
又不免讓人狐疑:
對於他們來說。
會不會電影在全球範圍內出圈了。
錢賺到了。
電影本身的好壞,就變得不重要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