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 2024-11-01 00:52:40 6
國產劇中,年代劇一直是個特殊的存在。
它不僅僅是對某個時代的回溯,更承載了幾代人集體記憶中的成長因子。
近年來,年代劇經歷了一波小高潮。
《父母愛情》《大江大河》《人世間》等劇集掀起了觀眾的懷舊熱潮。
它們透過時間的剪影、歷史的變遷與生活的微妙刻畫,讓觀眾彷彿回到了那個簡單而真實的舊日時光。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年代劇迅速引發熱議。
故事背景設定在70年代末,蘇州棉紡廠家屬區的一條小巷裡。
講述了莊家與林家兩戶人家、兩代人在時代浪潮下的生活變遷。
一開播就拿下收視冠軍;
有人甚至直呼,中國版《請回答1988》終於被拍出來了。
但魚叔覺得,這不是「1988」,而是獨屬於中國人的「小巷人家」。
《小巷人家》
在中國的老街小巷中,鄰里不止是空間概念,更是一種流傳已久的生活方式。
為了還原出這種極具溫度的「中式小巷文化」,這部劇可謂下足了功夫。
在質感上細節拉滿。
無論是家中的瓷盆、蒲扇、縫紉機這樣的物境;
還是憑票排隊、三輪車送嫁、鄰里圍坐看電視這樣的情境, 都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年代。
就連小小的細節,像黃玲幹活時擋灰的帽子,都是實打實的棉紡廠特別款。
這種沉浸式的觀劇體驗,讓人彷彿穿越回了那段時光。
之所以有人說這是國產版1988,正是因為這部劇時代氛圍濃厚。
與此同時,又刻畫出一份相當動人的鄰里情。
不過,魚叔不覺得它是任何的國產版XXX,它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專屬獨家「小巷」。
這裡的小巷,有獨特的中式院落環境。
這裡的小巷情,有獨特的中式情感表達。
咱們那個年代的鄰居,是真的「比鄰而居」。
棉紡廠分房,莊家與林家分到了一條巷,一個院。
兩家的孩子一出門,轉彎就到另一戶,「串門」從未如此具象。
兩家就隔一道牆,一家聲音大了,另一家聽得一清二楚。
這就意味著,誰家一吵架,另一家當即聽直播。
好事壞事,兩家也很難不通氣。
說白了,中式鄰里關係在位置和情分上都更近。
互幫互襯,這種近在咫尺的距離,才是中國人對鄰里的理解。
在《小巷人家》裡,莊家與林家的故事尤為鮮明。
莊家是典型的中式家庭,溫和隱忍。
丈夫莊超英(郭曉冬 飾) 是個熱心但好面子的高中教師。
好事緊著外人,吃苦全給自家。
妻子黃玲(閆妮 飾) 則是一個操持家務、堅韌善良的中年婦女。
她需要應對丈夫的大男子主義、迂腐的愚孝觀念。
但好在丈夫對一雙兒女的教育極其上心,莊圖南和莊筱婷也優秀懂事,日子也算過得有盼頭。
相反,林家則充滿現代感的潑辣奮進。
丈夫林武峰(李光潔 飾) 表面溫和,實則配合妻子暗中使勁。
兒子林棟哲更是調皮搗蛋的鬼靈精,宋瑩鬧事的小幫手。
林家分的房子,就是仨人一同出力折騰到手的。
一家人的生活就像街訪說的,「刺頭有勇,刺頭男人有謀,刺頭兒子還會打配合,一家子刺頭惹不得」。
兩家性格截然不同,本以為會激化矛盾,誰知意外合拍,在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
莊家無私幫助林家調皮的孩子學習。
又是免費補習,又是督促上學。
使得原本的差生,成績竟然好到跳了一級,連老師都忍不住刮目相看。
林家則在莊家夫妻爭吵時主動幫忙調解。
有次,莊超英不顧家裡糧票不夠,想把弟弟家的倆兒子接來過寒假。
黃玲為了自己孩子能吃飽堅決不同意,一氣回了孃家。
多虧了林家夫妻巧妙搭臺唱戲,將莊超英勸服。
兩家和諧互補,在細碎的生活小事裡成就信任,釀就溫情。
這本質上與當時的時代氛圍,與樸素的環境與人心相關。
不客套,真相幫,縱使家家不一樣,但人的善良類似。
這成就了獨特的中式小巷文化,也成就了這部劇獨特的看點和吸引力。
那時的樓房少見,通訊不便,家家戶戶捱得很近,人情味也更濃。
無論是彼此幫忙借柴借米,還是照看孩子、互相勸解,那種簡單卻深厚的情感讓人難以忘懷。
《小巷人家》讓魚叔感到驚喜的,不僅是其年代質感的高度還原, 更在於它的輕快畫風。
與許多年代劇動輒描繪貧窮、苦難的沉重不同,這部劇用樂觀、溫情和各種小笑點,融化了生活的艱辛,展現出那個年代獨屬於中國人的永遠向上走的精氣神。
就拿莊林兩家在院子裡合種蛇瓜來說。
本質上是條件艱苦為了省錢,但劇情卻被拍得異常有趣。
剛開始時,大家都對種蛇瓜充滿熱情,想著省下來的錢就笑得合不攏嘴。
可當蛇瓜成了頓頓必備,餐桌上的喜笑顏開很快轉為「懷疑人生」。
尤其是宋瑩,最終在院子裡大喊:「現在看見蛇瓜就想吐!」
這種幽默不僅反映了物資匱乏下的困境,也捕捉到了一種苦中作樂的生存智慧。
更具笑點的情節是,林家兒子林棟哲為了「孝順」母親,將家裡的蛇瓜摘下來帶到學校,不巧成了嚇唬女同學的「武器」。
結果宋瑩被校方叫去訓話,可謂「裡外裡因為蛇瓜吃了不少苦頭」。
雖然畫風輕鬆,但並不迴避生活中的不易。
種蛇瓜的初衷是為了填飽肚子。
三班倒的工作辛苦而繁重,凍瘡未愈的手還得為了多賺五毛錢繼續幹活。
兩家分到的房子離公廁遠,晚上又黑,孩子們常常要結伴上廁所,這樣的生活也衍生出了孩子們純真清澈的友誼,讓小巷生活顯得更加動人。
劇集中的種種苦澀細節,卻都用樂觀的態度呈現。
隨著八十年代的到來,生活不再是困苦的無解之題,而是帶著期盼與希望的一種昂揚向上。
恢復高考、中美建交、個體經濟崛起,再到改革開放……劇中的人物和時代一起向前走,充滿著希望與奮鬥的力量。
一句句看似不起眼的臺詞,卻在劇情中發酵,慢慢鋪陳出兩家人充滿溫度的生活。
他們雖過著苦日子,卻始終有盼頭。
就像鏡頭下,金色的陽光常常透過窗子灑進屋內,也照在人物的臉上,映襯著那段舊時光的溫暖和彼時人們心中的希望。
除了鄰里情,《小巷人家》 對女性友誼的刻畫也很有看頭。
其實說女性友誼也不準確。
而是獨屬於中國女性間在時代語境下的惺惺相惜。
這是國產劇中少見的「中式女性情感」。
最動人的部分莫過於劇中兩位女主角的表現:閆妮和蔣欣。
內娛兩大神劇《甄嬛傳》《武林外傳》的靈魂人物終於碰頭。
她們用細膩的表演詮釋了黃玲和宋瑩之間的情感,實在太好嗑了。
同為母親,二人最懂彼此在育兒上的困境。
宋瑩因忙於工作而陪伴孩子時間太少,黃玲一眼看穿她看似堅強的外表下的愧疚與心酸。
黃玲心疼兒子每天上學路上的奔波,宋瑩便悄悄將買電視機的錢借給她,讓她為兒子買輛腳踏車。
丈夫都不曾關懷的心事,被鄰家姐妹悉數看在眼裡。
她們默契地知道彼此最在意的東西。
任何時候一人有了難處,另一人先護住的就是對方的孩子。
不僅是母親,她們還是兒媳、妻子,剝去這些身份的外殼,她們依然能體會到彼此的獨立女性的掙扎。
黃玲從未稱宋瑩為「刺頭」,她反而欽佩宋瑩為生活敢於出頭的勇氣。
宋瑩也知道黃玲總是把精力花在家人身上,手藝再好也不捨得為自己做件新衣服。
宋瑩常提醒她要多愛自己,還會幫忙攢錢、帶她下館子,用各種方式關心她。
這種關切不僅溫暖了她們的日常,也讓觀眾在一個個小細節中感受到女性間的珍貴情誼。
在這樣默契的相處中,被理解的眼淚和被分享的笑聲,貫穿著整個小巷的日常。
黃玲和宋瑩的情誼也延展到了巷子裡的每一個角落。
她們為沒媽的鄰家女孩縫製胸衣,為筱婷單獨過生日,還特別為她安排一個獨立的房間。
這樣的細微之處,帶著溫柔和體貼,也成為了小巷裡人情味最動人的一部分。
可以說,兩家的鄰里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這兩位女性的友誼之上,而這份友誼也讓兩家人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
它不僅支撐著劇情的發展,更讓觀眾看到了中式鄰里關係的溫暖。
劇中有很多兩家人一同吃飯的場景:出差歸來、孩子升學、逢年過節,飯桌上總是熱氣騰騰。
兩家人隨意走動,孩子們在一旁玩鬧,靜靜看著這一切,生活也就有了具體的形狀。
彷彿時光停滯在那些轉角邂逅和閒談喜事的日常中。
這些細膩的呈現,讓生活變得鮮活而真實。
這正是《小巷人家》的魅力所在——穿越時空,觸控生活的本真。
它讓人從過去的溫情與真摯中愈發珍惜當下,嘗試找回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感情連結。
年代已逝,人情未變。
小巷雖蜿蜒,卻依舊能在記憶中留存溫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