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怪了,又一位女網紅被圍剿

網易娛樂 2024-12-14 00:48:45 1

最近,網上的罵戰頻率有點高。

這次,輪到了《再見愛人4》裡的葛夕

她之前憑藉理性、清醒的態度,在楊子、黃聖依和麥琳的風波中全身而退,被網友奉為獨立女性,人間清醒。

可如今,風向驟變,她反而成了被圍剿的物件。

有人質疑她的經濟並不獨立,指責她是「偽大女主」;

也有人覺得她在感情中缺乏自我,是「假性獨立」。


一時間,網上的吐槽聲此起彼伏,似乎再沒有誰能倖免。

回顧這段時間,不知多少女性被罵上熱搜。

從因擦邊爭議被痛批的吳柳芳;

到因為點贊吳柳芳微博而遭攻擊的《好東西》導演邵藝輝;

再到剛剛去世的瓊瑤,生前死後都被翻舊賬。



這種罵戰,大多隻是一些情緒宣洩。

但仔細想想,真的有必要嗎?

她們所受到的圍剿,並非因違法亂紀,更多是因為不符合某些人心中的「標準」。

年底將至,魚叔想說,不如我們都寬寬心。

對她人、對自己,都和氣一些。



這兩年,女性群體確實越來越覺醒了。

參與社會話題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這是很好的事。

我也跟著女性友人,讀了一些書,學習了一些理論,不斷地反思與成長中。


不過,一個人進步了,是不是就代表可以以此去批判那些可能還不夠進步的女性?

現在的網路,好像是要把出現在公共空間的女性,重新劃分成三六九等。

一邊審判,一邊造神。

一邊割席,一邊標榜。

這又何嘗不是在用一種新的教條,去規訓女性呢?


如今的女性圍剿中,也出現了一些更時髦的新詞。

比如,吳柳芳擦邊的問題,就被說成是「向下的自由」。

什麼叫「向下的自由」

說明白點,就是「擦邊」被視為有性暗示的、媚男的、不道德的、墮落的表現。

向下的自由,要被罵。

如果你支援她,就被認為是支援女性「向下的自由」,也會被罵。

因為在一部分人眼中,這會導致更多女性不以為恥,還被加重剝削,甚至連累其他無辜女性明明努力上進,卻被一視同仁的輕視侮辱。


然而,向下的標準又在哪呢。

或者說,擦邊的「邊」在哪裡呢,又是誰定的,斷定「擦邊」的證據是什麼?

這些問題似乎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衡量依據。

這必然容易導致,討論聲音混亂極端。

魚叔寫過一篇相關文章,評論裡大家的觀點也差距不小,無法形成統一。


而且,吳柳芳「擦邊」事件本就充滿爭議。

昔日的國家冠軍,如今成為一度「被禁」的性感博主。

身份落差、階級差異、性別話題疊加,討論聲各執一詞。

是「不良風氣」還是「個人自由」?

是「無可奈何」還是「自甘墮落」?

到現在,都沒形成共識。



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

當然,有爭議 是正常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被網路無限地放大。

比如,邵藝輝一個點贊,都能迅速發酵成輿論圍剿,實在是令人心驚。


看那個點讚的微博內容,甚至都沒涉及擦邊話題。

只是說吳柳芳有共情力,不忍看孩子們從事這項運動時吃苦受累。

如果這是支援擦邊,是不是等於說,現在只要認可吳柳芳有優點,便是與她站在一起,便是支援她的行為,便是背刺女性?

言下之意似乎在說,善良的、有優點的是好人,而一個好人是絕對不會去擦邊的,所以擦邊的絕對不是好人,她就不可能有優點?

真的是這樣嗎?

這等號劃得是不是有點太猛了。




現在似乎什麼問題,到最後都變成了性別問題。

就像《好東西》在上映後不久,就從一部電影逐漸變成互相攻擊的戰場。

是不是打拳電影?

該不該被窄化成「小妞電影」?

都吵了很久。

因此而起的「老登電影」討論更是席捲全網。

終於,罵戰擴大蔓延至創作者,甚至將其「拉下水」。


女性話題的討論,爭議聲越來越大,態度也越來越割裂。

每次發聲都是一種選擇。

但一個人不可能每次都選得如眾人所願。

網際網路造神毀神、黨同伐異氛圍又濃,被罵只是或早或晚的事。


其次,許多審判也早已嚴重過度了。

已經發展成,在電影裡尋找莫須有的罪名。

討論的問題早已離題萬里,變形走樣。

再次演變成純粹的網暴和驅逐。




system在電影裡指父權制執行體制,而非政治體制

奇怪。

大家明明最初想反抗的是對女性的物化輕視,和性別歧視造成的蕩婦羞辱和破窗效應。

後來卻變成自省自查,割席抨擊擦邊以自證清白。

覺得只有清白了才能得到尊重的對待。

不團結,只打倒;不相信,只懷疑;最終演變成單純的攻伐。

解決不了「情色經濟」中複雜倒錯的剝削問題,就解決深陷其中、或與之相關聯的人,還大多是女人。

到底為何如此,又怎麼能回回有效呢?

「 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是支配統治的鐵定法則。支配者總是將支配物件分離隔斷,讓他們相互對立,絕不允許他們之間產生連帶感。從女性的角度來說,就是來自男人的「聖女」與「娼妓」的分離支配,再加上階級與人種的裂隙......拒絕被當作性物件,成為「聖女」維繫尊嚴的驕傲和自負,這就是女人的「娼妓歧視」——被性的雙重標準分離隔斷的女人,一方蔑視另一方。女人的「娼妓歧視」非常嚴重,這使她們連對自己被視為性物件也感到骯髒。——《厭女》 」



其實,類似事件也不侷限於性別話題

這些年來,被罵爆的人,不論男女,不論身份,越來越多。

像是 羅翔,當年也因為一條自省的微博,引發他人過度聯想,最後被罵到退博。

之後,討論犯罪分子家屬是否可以考公、以及極端民族主義等話題後也屢屢被罵爆。




明明大家早已知曉網暴問題帶來的後果,網暴卻似乎發生得越來越頻繁。

為什麼呢?

關於網暴的原因討論,相信大家已經看過不少。

魚叔最近發現了一種新的視角,想跟大家分享。

《模仿慾望》指出:大多數暴力的根源是模仿慾望。

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度模仿的時代。迷戀時尚潮流和病毒式的資訊傳播速度是我們病態處境的具體表現。政治上的兩極分化也是如此。它部分源於模仿行為,這種行為破壞了那些細小的差異,危害了我們最高尚的目標:建立友誼,為重要的事業而戰,以及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當模仿慾望接管了這個社會時,我們開始痴迷於征服一切外物,並根據征服物來衡量自己。當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與模仿的介體完全融為一體時,他將永遠無法脫離這個介體,因為這樣做意味著摧毀自己存在的理由。


德國電影《浪潮》

簡單來說就是:

人的慾望不會單獨存在於任何事物或個體內部,而是誕生於人們能相互影響的空間中。

社交媒體大大縮小了互相影響的空間,成為慾望的中轉站。

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交媒體」不僅僅是媒體,它是一箇中轉站,成千上萬的人在那裡向我們展示哪些事情應該被追求,用五彩斑斕的事物影響著我們的看法。


資訊來源的單薄化同質化,讓形成的極端單一的價值觀排斥異見者

自身也會在相似的模仿衝突中,迅速傳染愚蠢和暴力。

愛意需要理由,憤怒卻因單薄而產生得更輕易。

暴民是一個具備超級模仿性的有機體,個體在其中很容易失去自主意識。模仿傳染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尤其是人與人之間慾望的差別,一個人瘋狂時想要的,可能跟初心完全不同。


停下來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找到一隻「替罪羊」,也就是網暴物件。

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人。

縱觀歷史,替罪羊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是那些由於某種原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人,如果你和別人不一樣,就很容易被挑出來。它會讓兩撥人的戰爭,變成所有人反對一個人的衝突。殺死替罪羊,就能讓戰爭短暫止戈。


還有一種,是找到自己的深層慾望。

說白了,不模仿,獨立思考。

思考的前提,是理解。

而支撐理解的,是善良。

是能意識到石頭丟在人身上是會疼的,那種可以共情他人的善良。

這樣做是有必要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都有成為替罪羊的可能,只是還沒輪到。


魚叔很喜歡法國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執導的一部女性電影《一個唱,一個不唱》

片中,兩位女主角截然不同。

各自的人生裡,一個接連懷孕,情人自殺,只好自己做工養活兒女。

旁人眼中,她的人生並不光彩。


另一個則是叛逆地遊走在各種爭取女性權利的活動中。

一樣到處碰壁,行進艱難。


放如今看,兩者的人設簡直是拉踩先進落後的好素材。

她們各自的艱難處境,也會被打上「崇高」「自找」的對立標籤。

但二者卻並未像旁人一樣質疑、輕視對方,而是體諒、共助。

多年來互相寫信聯絡,靠友誼感知對方的處境。

她們看似不同。

卻兜兜轉轉,最終在爭取女性墮胎權的集會上再聚首。

不管為何出發,終點一樣,便可同伴而行。


說到底,罵退發聲的人,堵嘴不同的聲音,不平也不會消失。

聰明人都知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激流勇退才是上策。

但仍有極少數偏向虎山行的創作者相當可貴。

不添磚加瓦,起碼也別板磚砸人。

一塊塊磚頭扔到最後,終將輪到自己遮風擋雨的房間。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