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 2024-08-31 14:39:17 8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阿力米熱
很多人都知道,“國內每10臺車,就有1臺廣州造”。
這也是廣州為人稱道的產業——資料顯示,資料顯示,2020年~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分別為295.21萬輛、296.44萬輛、313.68萬輛和317.92萬輛,連續四年蟬聯全國汽車產業第一城。
然而,汽車行業處於變革時代,如果說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則是智慧化。
行至下半場,廣州汽車產業感受到壓力。2023年所生產的318萬輛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汽車總產量的20.4%,低於同期全國水平。
但廣州並沒有喪失信心。自動駕駛產業與車聯網產業正在為廣州開啟一條全新的上升通道,從“汽車之城”向萬億級“智車之城”發力。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行駛在路上的汽車變得不一樣。
無人駕駛的巴士載著遊客穿梭於熱門景區;科學城和知識城片區內,蘿蔔快跑落地運營,為當地市民提供另一種出行體驗;還有無人駕駛環衛車上崗作業,時刻維護著城市的整潔與衛生.......
如今,廣州亮出目標:到2027年,實現汽車產量超32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產值超6700億元;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超150萬輛,培育1~2家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50萬輛的汽車企業;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投放車輛達10000輛,全市全域開放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
今年以來,密集下發產業規劃、支援政策等頻頻動作,都將廣州欲鞏固產業優勢地位的決心躍然紙上。
迫在眉睫
汽車產業,是廣州的支柱產業之一。發展至今,經歷了從手工作坊到智慧化的轉變。
產業發展初期,廣州的汽車製造業,還是以手工製作的作坊和簡單的裝配為主,生產客貨兩用車輛,以滿足基本的公共交通需求。由於汽車產業規模小且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客貨車產量停留在千餘輛的水平。
隨著時間推移,廣州另尋出路,透過中外合資引入法國標緻,成為全國汽車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但由於技術創新相對滯後,原有產品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
面對競爭壓力,廣州開始引進日系品牌,以合資整車及零部件生產為核心,形成“廣州整車,佛山配套”的區域分工合作模式,逐步拓展了其產業鏈。
有了先前的經驗,廣州開始培育自主品牌,在花都區、白雲區、黃埔區、番禺區、南沙區和佛山市南海區形成了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區叢集。
汽車生產線 圖源:圖蟲創意
得益於產業叢集化發展,廣州汽車產業一路猛進。2019年,憑藉292萬輛的汽車產量,廣州成為“汽車第一城”。此後,整車產量連續四年全國第一,汽車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比重超過三成。
儘管擁有雄厚的汽車製造基礎,在新能源汽車的浪潮下,因受日系品牌在電動化上行動遲緩拖累,廣州新能源汽車發展並不突出。
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為65萬輛,佔比僅為20%。從全國來看,作為中國汽車第一城的廣州,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排到第七。
此外,廣州汽車產業還存在“整車強、零部件弱”的結構性矛盾。《廣州市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5年)》提到,2022年汽車整零比僅為1:0.47,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較低,遠低於國際成熟汽車市場。
這也意味著,汽車智慧化轉型,已迫在眉睫。
針對這些問題,廣州正補齊汽車產業鏈條,發展動力電池、車規級晶片、智慧駕駛和車載作業系統等關鍵領域,做強新能源汽車產業。
日前,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釋出《關於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公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車之城”。
目標是,到2027年,廣州全市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力爭汽車產量超320萬輛,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產值超67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量超150萬輛,L2(含)以上級別自動駕駛汽車新車佔比超過80%。
彼此成就
要成為“智車之城”,需要多領域同時發力。
汽車電子、動力電池、智慧座艙等領域是自動駕駛產業的核心所在,同時也是驅動汽車產業,擴充套件上下游產業必要舉措。
胡剛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由於廣州的汽車工業較為傳統,因此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佈局相對遲緩。而在自動駕駛上的佈局,不僅能促進技術革新和產業的升級轉型,還能吸引國內外的投資以及技術人才,進而形成產業叢集效應,提升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根據《意見》,廣州將推動整車向新能源化、智慧化轉型,支援新能源(含混合動力)新車型加速量產,並將加快推進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完善高等級自動駕駛的驗證、示範、准入、運營環境,分階段、分領域、分等級推動智慧網聯汽車在共享出行、清潔環衛、智慧物流等場景落地,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跨區域運營,逐步推進全市全域開放。
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底,廣州自動駕駛測試道路總里程達1623.5公里,僅次於上海,遠超北京和深圳。
除此之外,廣州還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多項第一。例如第一個發放載客測試牌照的城市、認可其他地區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許可、批准5G遠端駕駛測試、批次開展Robotaxi技術驗證的城市等等。
而這背後,也與廣州依託傳統汽車製造,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汽車供應鏈體系,以及聚集多個自動駕駛頭部企業密切相關。
據瞭解,自2017年,廣州就開始構建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版圖,宣佈建立基於寬頻移動網際網路智慧汽車和智慧交通示範區,並持續頒佈新政扶持企業成長。於此,廣州先後吸引了諸如小馬智行、文遠知行、沃芽科技、安途智行等國內領先的自動駕駛企業。
在廣州街頭,無人駕駛巴士承載乘客通行 圖源:文遠知行供圖
目前,廣州已經擁有廣汽集團、小鵬汽車等10家整車企業、1200家零部件企業,匯聚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如祺出行等十數家測試主體。
文遠知行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全國範圍內,廣州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佈局已相對完善,涵蓋了眾多全國知名的整車製造商及關鍵零部件企業。這樣的產業佈局為各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提供了基礎。
此外,胡剛認為,隨著企業集聚,不僅為研發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援,同樣也會催生大量的就業機會。“例如自動駕駛產業會帶來系統的研發、測試、維護人員等崗位,這也為社會提供了更多元的就業選擇。”胡剛說道。
據瞭解,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向社會正式釋出了19個新職業,其中就包括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應用員、智慧網聯汽車裝調運維員、智慧網聯汽車測試員等。
這也表明,自動駕駛產業的佈局,不僅能調整廣州汽車產業結構,而且將為個人及社會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從而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更有競爭力。
如何邁向“智車之城”?
爭奪“智車之城”的城市,並非只有廣州。
從全國來看,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河南、長沙等40餘個省市出臺了管理辦法,實現了道路測試、載人測試、示範運營到無人化等多個階段劃分和覆蓋,並建立道路測試、示範應用政策先行區。
這也意味著,在眾多城市爭相競逐中,廣州如何脫穎而出,成為“智車第一城”也是關鍵。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與深圳、上海、合肥等在新能源汽車產量和技術創新方面領先的城市相比,廣州還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有關的汽車晶片方面,廣州亟需大量人才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援。”
與此同時,丁長髮認為,相較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如比亞迪、特斯拉等,廣州汽車產業的品牌影響力還有些差距。
針對這些問題,廣州在傳統汽車產業的基礎上,也透過制定自動駕駛政策法規、為企業提供便利等措施,吸引上下游產業落戶廣州,從而完善自動駕駛產業。
《意見》提到,將大力建設番禺、花都、黃埔、南沙4個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創新基地和增城、白雲、從化3個零部件產業園,推動廣清、廣梅產業園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汽車整車和核心零部件企業,加強與肇慶、湛江開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合作等等,以實現大灣區叢集提質增效。
具體來看,白雲區透過引入華為廣州研發中心重大科技專案,正聚焦智慧汽車、雲端計算及物聯網等技術領域的研發;黃埔區,匯聚了精準定位、演算法等自動駕駛領域的導遠科技、四為電子等企業,並形成智慧網聯車上下游產業相關企業數十家。
在南沙區,專注於超充電池、車規級晶片、自動駕駛晶片設計等領域的巨灣技研、芯粵能、奕行智慧企業相繼落,“整車—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汽車零部件基地—智慧網聯汽車”的產業叢集逐漸形成。
城市街道上,無人駕駛車輛正在行駛 圖源:圖蟲創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企業和政策的支援上,在打造萬億“智車之城”,廣州佔據了先發優勢。
比如,廣州已成為全國唯一L4級智慧網聯汽車掛正式號牌開展商業化示範運營的城市(L4級別智慧系統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完成所有駕駛操作,在有條件的道路行駛時,駕駛者可以完全解放雙手)。
不過,隨著智慧網聯絡統的不斷完善,自動駕駛在算力方面仍面臨挑戰。
國際智慧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時代週報記者,自動駕駛領對算力要求較高,現有的技術大多是用人工採集標註的資料集訓練,而對於惡劣天氣以及特殊道路時,人工標註通常無法全部覆蓋。
“因此,廣州在推進自動駕駛產業發展過程中,持續拓展晶片支援與雲端計算資源,並持續改善自動駕駛系統的效能,以適應無人駕駛車輛在各種運營場景中的需求。”張翔說道。
由此看來,在自動駕駛發展的道路上,儘管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突破,但廣州從“汽車之城”到“智車之城”的腳步正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