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裁員風波背後,海康威視的觸頂挑戰

鳳凰數碼 2024-10-18 01:39:27 7

二級市場的平穩表現,從某個側面對映出此次事件對海康威視的影響並不深遠。或許,這可能歸功於地方債務問題的有效化解。

最近,“安防一哥”海康威視的日子似乎不太好過。

一份增收不增利且看不到“錢景”的半年業績報,讓這匹曾經最討基金經理喜愛的大“白馬”淡出了資方視線;如今大規模裁員事件的持續發酵,更是徹底挑起了市場神經。

據悉,有海康威視員工透露,公司近期正在進行大規模組織調整,32個研發區域收縮到12個,“只保留幾個核心區域,其餘全部最佳化掉,預計會涉及1000多人。”

對於此次調整,海康威視迅速回應稱:“公司不存在大規模裁員,是經營策略調整,需要最佳化總部及重點銷售城市的研發力量,因此相應調整了部分割槽域崗位設定。”

訊息一出立馬引起熱議。不過與其他企業不同,面對這次涉及千人的調整,市場並未出現一面倒的利空。

有投資者向「科技新知」表示,“裁員1000人對海康來說基本業務應該是無影響的,並且長期來看是利好,一是降本增效,裁員後內部會產生鯰魚效應,人人自危,員工的競爭力會更強,二是打破了市場對海康不裁員的認知,也就是說海康仍是個求變的企業,看到問題解決矛盾,不存在大企業病。”

二級市場的“波瀾不驚”,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此事件影響並不深刻。當然,這或許也有地方化債的功勞。

而本文也將從人事管理、地方化債、業績業務等多方面來分析,海康威視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成長性到底怎樣?真正難點在哪?如何破局?

01.

管理層換血,凸顯成本控制決心

一個值得關注的資訊是,在裁員訊息傳出之前,海康威視在8月剛剛完成了管理層的調整。任命原總經理胡揚忠為公司董事長,聘任徐鵬為總經理,黃方紅為高階副總經理,兼任董事會秘書。

對於此次董事會換屆和管理層調整,黃方紅在2024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這次管理層的調整,主要是考慮年輕化的方向。“經過這次調整,海康的管理團隊中60後的高管就全部退出了。長期來看,總經理更偏向於公司的日常運營,董事長未來會在公司中長期戰略規劃、遠景問題的考慮上投入更多精力”。

有一部分人認為,新管理層上任後的政策調整是此次“收編”的一個因素。按照目前海康威視的說法,最佳化總部及重點銷售城市的研發力量是原因。

其實細看此次傳出的資料,也能略知其中一二。

先看海康威視員工分佈,5.8萬人中有2.8萬研發人員。但是傳聞所說32個研發區域只保留12個,這樣的情況下,居然只裁掉了1000多人。所以問題的核心在於這20個研發中心承擔什麼角色。

顯然,這20個片區研發中心並不是核心產品研發,而是區域搞的一些為快速響應客戶定製化需求而設立的研發,其實和企業軟體業務一樣,任何客戶都有大量的定製需求,尤其是海康威視這種做“小市場”的。

早期,這些需求都是總部的研發在做,但隨著越做越大問題也逐漸顯現。總部研發交付節奏往往跟不上區域專案要求,並且總部研發人力成本要更高,一些區域專案甚至很難養得起太多總部高薪人員。

所以,後面就有了大面積的區域研發中心,以總部的基線產品為基礎上,在當地用一些程式設計師做一些小規模定製、技術服務、培訓等工作,以滿足專案的需求,也就是現在的PGB業務(境內公共服務事業群)。

不過與其他類似企業不同的是,“這部分人名義上不是外包,屬於公司研發序列的正式員工,但是其僱傭邏輯其實和總部研發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工資是各個分公司、辦事處,在專案利潤裡面拿出錢來發的,所以真正的領導其實不是總部研發中心,而是區域銷售老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然而隨著安防行業觸頂,很多區域的專案已經進入谷底。這點從財報上也可以找到,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EBG(大中型企業群)、SMBG(企業事業群)兩個業務群雖然增幅不大但也算有增長,反而PBG直接出現了接近兩位數的下滑。

從海康威視員工口中,也能看到該業務的疲態。一位海康威視區域研發前員工在社交媒體透露,他所在的區域從年後開始就沒什麼業務,也沒有漲薪,因此他選擇果斷跳槽。而根據多位海康威視員工分享的本輪調整資訊。被裁員的區域研發人員並不涉及公司的核心研發業務,10月份選擇離開的員工能拿到n+2賠償,目前“湖南等區域已經沒了”。

但營收降低的同時,研發人員的開支並未降低,以2023年末情況看,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已經增加至2.8萬以上,而對應的研發費用為30.27億元,同比增長7.3%,也就是說一個研發人員的平均工資達到了40萬元。

這樣來看,海康威視“降本增效”之意已經十分明顯。不過縱觀近些年海康威視的業務發展情況,管理最佳化也在情理之中。

02.

安防市場飽和,淨利率持續下跌

海康威視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境內主業、境外主業和創新業務。在三大業務中,公司的境內收入佔比從2021年的61.68%下滑至2023年的52.40%。

在前些年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建設時,以政府、公安為首的部門對安防需求增加。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少企業將重心放在集中型市場。

海康威視作為國有控股的上市企業,相對於大華股份這樣的民企,有中電海康集團做背書,在安防賽道更容易被政府等客戶青睞。因此,PBG業務也成為海康過去發展至今最大的事業群收入來源。

但隨著雪亮工程建設逐漸步入收尾階段,政府投資總體下行。2022年至今公司的PBG業務營收開始出現明顯下滑。2024上半年該業務僅實現營收56.93億,同比下降了9.25%。即便是EBG和SMBG兩大業務都出現了增長,也只是剛剛彌補了PBG的營收損失。

提到PBG業務,就不得不談一下海康威視的應收賬款問題。

從2019年至今,海康威視的應收賬款越來越高,從213億飆升至現在賬面上的368億,如果再加上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和長期應收款,更是高達428億。

海康威視在投資者活動中也表示,PBG業務跟地方財政資金狀況關係緊密,今年上半年,凡依賴地方財政投入的行業都普遍困難,公安、交警等領域的增長壓力較大。

不過不用太擔心應收款成為壞賬的,如果地方化債順利,相當於給海康威視上了一份看漲期權,只需關注回款週期。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化債並不能解決海康安防市場飽和的問題,所以未來仍然需要關注出海和智慧化製造。

另外,海康威視的盈利能力也還未得到改善。從毛利率上來看,雖然2024上半年45.05%的毛利率比前兩年都要高一點,但是如果分季度來看,一季度毛利率45.76%,第二季度毛利率顯然是下滑的。

從淨利率上來看,2024上半年的淨利率繼續下跌,只剩下13.69%。在毛利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費用端又繼續增大,淨利率自然是上不去,淨利潤也不好看。

而海康威視的開銷中,花錢最多的是研發費用。2024上半年研發費用57億,同比增長7.8%,而如果按照收編1000人,40萬的平均薪資來計算,單研發費用的開支便少了4個億,這可能也是提升毛利的一個關鍵所在。

對於海康威視的發展前景,市場上已經呈現出兩極分化狀態。有觀點認為,海康威視目前的管理層在行業首屈一指,“海康的管理能力實在是已經很強了,這麼碎片化的業務,還能把業務和財務管得這麼好,這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管理奇蹟了。”

也有觀點認為,海康就是一家平庸的公司,就是靠山吃山,做點基礎專案。以前經濟好,背靠政府大樹拿不少專案;經濟不好,拼實力創新的時候就劣勢出來了。

的確,以目前大背景來看,國內安防市場規模也趨於見頂,上升空間不大。海康威視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將發力點放在創新以及境外業務上,只是目前來看未來的想象空間並不算大。

03.

實體清單陰影,主業出海遇阻

截至目前,海康的創新陣營包括螢石網路(智慧家居)、海康機器人、海康汽車電子、海康微影、海康智慧儲存、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八個子業務。

這些創新業務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03.28億元,同比增長26.1%,是公司增長的最主要來源。其中,儲存業務和汽車業務增速分別達到65.5%和60.4%。

高增長基於的是小基數,並且在這些碎片化的市場,市佔率也難樂觀看待。例如智慧家居領域,小米、華為數不清的網際網路公司和傳統家電巨頭都是核心玩家;汽車領域,聚焦智慧駕駛的企業也有百度、阿里、上汽、博世等眾多供應商,並且也都有著自己的競爭力。

事實上,具有確定性增長的還是安防主業出海。據前瞻研究院預測,全球安防市場將會在2024年後開始恢復增長,預計到2026年全球安防行業市場規模為3306億美元。因此,對於安防企業來說,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

不過自2019年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中國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後,這條線始終有陰影存在。但天無絕人之路,不同地區的市場差異化也較為明顯,不少海外新興市場增速較快,也讓安防企業出海看到新的機遇。

以歐美為代表的成熟市場有較為完善的消費體系,消費者也有較高的認知,比如: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把攝像頭當作一個消費品,像買手機一樣,對比效能引數。而東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仍處於產品普及的階段,消費者認知有限,其線上、線下的商業形態也在變化。

據有關機構統計,東南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為代表)安防市場的市場規模複合增速達到20%~33%,南美為代表的非洲安防市場的市場複合增速達到16.1%,遠高於北美市場。

雖然新興市場呈現出價格敏感、本土廠商較少且依賴進口等特點,但好在每年都是在增長的。

不過不能忽視的是,海康威視的國外渠道建設目前還不是很完善,這是制約增長速度的重要原因。對於集中化市場,一般都很敏感,不是靠產品、價效比這些就能輕易佔領,畢竟誰也不願意被外人盯著。

對於分散市場,與國內一致呈現碎片化趨勢。而此前在國內,海康威視的打法是不斷將渠道下沉,從2018年開展省級業務中心建設、重點地市下設二級分公司,到2021年的渠道才可觸達區縣級店鋪,獲取碎片化的市場。

將這套方法複製到海外不同地區,也意味著海康威視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來沉澱。至於具體何時能突破瓶頸,還有待觀察。

總的來看,海康威視的業績壓力已經顯現,好在管理層反應夠快,整個公司的競爭力也在,只是無論是創新業務還是海外業務想要快速發展,一定會消耗大量現金,因為無論是產品迭代還是渠道建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行業都如此。目前海康威視算是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未來是走向平庸,還是厚積薄發,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