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科技 2024-12-04 01:31:43 3
本文作者:李笑寅
11月30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對外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當前,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在網民中已經形成一定使用者規模,未來仍有明顯增長空間。截至今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的使用者規模達2.3億人,佔整體人口的16.4%。
這意味著,幾乎每六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人正在使用AI產品。
分產品看,百度文心一言在生成式AI典型產品國內網民使用率中位居第一,佔比達到11.5%,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Gemini分別位居二、三位,市場份額分別為7%和3.8%。
中青年、高學歷網民為主要使用者
使用者方面,年輕網民是AI產品的主要使用者。分年齡段看,20-29歲的網民使用生成式AI產品的比例最高,達到40.5%,其次為19歲及以下的網民,比例為29.1%。
從不同學歷看,大專及以上學歷網民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的使用率明顯更高,達到 44.0%;大專以下學歷網民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的使用率則為14.1%。
在用途方面,大模型正在內容創作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報告顯示,近三分之二的使用者使用LLM(大語言模型)服務來回答問題,而三分之一的人則依賴它們作為工作助手來生成會議記錄和幻燈片。
智慧體已成主流應用形態
在產業側,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也日趨廣泛。《報告》稱,降本和增效是各行業選擇應用大模型的核心驅動力,並且企業往往優先選擇研發與服務環節嘗試智慧化升級。
分地域看,發達地區成為AI產業的領頭羊。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國共有309個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品完成備案,北京、上海、廣東三省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備案產品數量佔比分別達到31.1%、27.2%和11.7%。
在應用領域方面,《報告》表示,智慧體已成為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的主流形態之一,成為連線使用者與各類服務的新橋樑。
《報告》稱,智慧體既可以作為人類的助手協同工作,也可以獨立完成複雜任務。同時,智慧體不侷限於單 一軟體形式,可以呼叫工具,與其他實體協作,成為更強大的智慧網路。
就技術本身而言,《報告》指出,深度學習框架將成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迭代關鍵。
深度學習框架作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作業系統”,上承各種業務模型和行業應用,下接智慧計算晶片,具備帶動產業應用和硬體適配的雙向主導權,已成為推動人工智慧軟硬體快速迭代升級的核心焦點。
展望未來,《報告》表示,理解、生成、邏輯、記憶這四項基礎能力將成為大模型邁向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關鍵。
這四項基礎能力的綜合運用,形成了多模態大模型在複雜任務場景下,對多型別資料輸入進行處理、創作、規劃、決策的能力。《報告》認為,這四項能力越強,多模態大模型就越接近通用人工智慧的目標。
據新華網分析,2024年大模型行業進入應用爆發元年,在國內大模型核心戰場上,通用大模型綜合能力、使用者規模、呼叫量等是大模型廠商決戰的基本因素,決定了廠商能否走到終局。
AI人才缺口加大
隨著AI技術不斷革新,對高階技術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在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曾表示:
“國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總缺口高達500萬,預計上海市2025年需求40萬,而本地高校相關專業在校生規模僅為4萬。”
此次《報告》也特別提到了AI人才缺口擴大的問題。
《報告》稱,人才缺口加大的同時,高校在人工智慧相關教育中又缺乏高水平的課程建設經驗,導致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與實際就業存在一定差異。此外,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培養有所不足,其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是“自己在網上瀏覽相關知識”,而非來自學校的教育課程。
據南都此前報道,艾媒諮詢6月釋出的調研資料顯示,91.3%的受訪企業面臨人工智慧人才缺乏的問題。但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脫鉤,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條件不足。
為破解人才缺口,《報告》提議,完善海外人才引進、迴流的支援保障機制,並且在高校開展實用性生成式AI教育,同時將人工智慧的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