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華為車BU前首席科學家陳亦倫創業,做具身智慧

鳳凰科技 2024-11-28 01:35:18 1

陳亦倫認為,人工智慧是更高階的軟體形態,機器人則代表了更高維度的硬體形態。

文丨趙宇

編輯丨程曼祺

曾有業內人士告訴我們,相比外界熟知的蘇箐,在華為期間曝光度不高的陳亦倫,更接近華為智慧駕駛研發團隊的技術 “靈魂人物”。

2021 年 4 月,搭載華為第一代智慧駕駛系統 ADS 1.0 的極狐阿爾法 S 的實車路試影片引起熱議:影片中,阿爾法 S 在兩側停滿車輛的道路上自如穿行,還能有效躲避對向來車,表現遠超同行。ADS 1.0 最初的研發即由陳亦倫主導。

現在,陳亦倫有了新動向。我們多方獲悉,陳亦倫已投身具身智慧創業,在今年 7 月創立 “它石智航”。這家公司的另一位聯創是陳亦倫在華為期間的同事丁文超。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我們,它石智航正處於首輪融資階段,方向還沒有完全確定,目前團隊成員主要是清華和復旦的博士研究生。

陳亦倫本科及碩士均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1 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我們曾提及,陳亦倫於 2022 年中從華為車 BU 離職。

一些業內人士當時推測,陳亦倫可能會加入其它車企或智駕供應商,而他卻回到學校,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智慧產業研究院(簡稱 “清華 AIR”)智慧機器人方向首席專家。

在華為的 4 年裡,陳亦倫曾任車 BU 自動駕駛系統 CTO、首席科學家。更早之前,他還曾擔任大疆創新機器視覺總工程師等。

丁文超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

和人形機器人公司智元 CTO 彭志輝一樣,丁文超入選過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發起的專項招聘計劃 “天才少年”。他於 2020 年 9 月加入華為,此後作為技術專家,參與研發了 ADS 1.0。2023 年,丁文超離開華為,加入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任研究員。

智慧機器人是陳亦倫長期關注的技術領域,他在本科階段就開始接觸這個領域。據清華智慧產業研究院官網,陳亦倫認為,人工智慧是更高階的軟體形態,機器人則代表了更高維度的硬體形態,兩者結合將產生巨大的技術創新空間。未來,人工智慧會逐漸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對生產、生活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2022 年加入清華時,陳亦倫說,他計劃在智慧機器人領域辨識出有重大價值的技術創新課題,完成關鍵技術突破,形成有產業影響力的核心技術。不過到目前為止,他的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智慧駕駛領域。

例如在今年 6 月,清華 AIR 與百度共同釋出了開源 “端到端” 自動駕駛系統 AIR ApolloFM。陳亦倫當時稱,這個系統藉助 AI 大模型,打通了智慧駕駛的感知、決策、規劃等傳統功能模組,可提高智慧駕駛的能力上限。

智慧駕駛和智慧機器人兩者有可複用的技術。如理想智慧駕駛副總裁郎鹹朋曾告訴我們,理想把自動駕駛看作一個人工智慧的典型應用,理想正推進的 “端到端 +VLM (視覺語言大模型)” 雙系統方案實際是 “提出了一個通用具身智慧架構”,“它在車上是自動駕駛,在機器人上就是智慧機器人”。

目前,陳亦倫仍在清華 AIR 擔任教職和一些管理職務,包括智慧機器人方向首席專家、創新中心主任、無錫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本就是清華 AIR 對在職人員的考核重點之一。為支援科技創新、創業和公司孵化,清華 AIR 還成立了投資 AI 初創公司的創投基金清智資本。

清華已成為孕育一批明星 AI 創始人的星雲,他們主要來自兩個機構:一是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領銜的清華交叉資訊研究院(簡稱 “清華叉院”),一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領銜的清華 AIR。

AI 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通用具身智慧機器人公司星海圖的兩位聯創趙行和許華哲、邊塞科技創始人吳翼都是或曾是叉院助理教授;而清華 AIR 副教授周谷越創立了機器人公司求之科技。陳亦倫此次創立它石智航,是將 AI 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又一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