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Luck To You!

手机扫一扫

強制“相容”蘋果!國產安卓廠商要將iPhone牆腳挖空了

鳳凰科技 2024-11-12 01:35:36 3

2024年9月,iOS 18正式釋出。因在多個功能上與國內Android系統走得很近,大有“心有靈犀”的感覺,iOS 18也被不少人稱作“抄襲安卓”。作為一個iPhone和三星雙持使用者,我對這種同質化設計的看法有些矛盾。一方面,我不希望兩個不同的系統變成“雙胞胎”——我買兩款手機是為了體驗兩個不同的生態的,如果兩款手機用起來完全一致,那跟一臺手機有什麼區別?

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兩個系統可以互取所長,比如三星的NFC門卡和應用分屏就非常值得iPhone學習,同時兩個生態之間最好也有一些更深層次的互聯互通,比如更好用的檔案互傳系統。

有趣的是,國內Android手機品牌們也是這麼想的。

在上個月末的小米新品釋出會中,小米手機副總裁金凡提到,澎湃OS 2的核心元件小米HyperConnect已全面支援蘋果裝置,只要在蘋果裝置上安裝小米互聯服務,就能輕鬆在不同生態內互傳檔案。

圖片來源:小米

在更早的2024 OPPO開發者大會上,OPPO也預告了一項“打破生態間隔”的功能:ColorOS 15將支援 iOS“一碰互傳”。未來使用者只要在iPhone上下載對應軟體,就能直接和ColorOS 15手機跨系統、免流量傳送檔案。

但話又說回來,跨系統傳送檔案,真有這麼難嗎?

跨系統互傳早有先例?

平心而論,跨系統傳送檔案,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難。

剛剛提到,小雷是iPhone和三星的“雙持”使用者,但這僅僅是在手機層面。除了兩大生態的手機(和平板),小雷還同時用MacBook Pro工作、Windows桌上型電腦打遊戲、以及在Linux伺服器上跑AI。

儘管聽起來麻煩,但在這五大生態內互傳檔案,小雷卻只需要一款開源軟體——LocalSend。

圖片來源:LocalSend

作為內網資料互傳的王者,幾乎全平臺支援的LocalSend可以用極快的速度,將檔案以原始格式批次傳送到另一臺裝置中,連URL或文字文字都可以直接傳送。而且使用過程極為簡單——無需註冊登入、無需多餘許可權、沒有任何廣告、端到端加密且無需中間伺服器,甚至連傳送/接受裝置的名稱都可以保密。

但LocalSend也有自己的短板,沒有中央伺服器意味著LocalSend只能用於內網環境傳輸。如果兩臺裝置處於兩個不同網路拓撲內,比如連了兩個不同的Wi-Fi或路由器,就無法互傳檔案。如果在無網路環境下,我們也可以用手機開熱點製造內網環境。但為了發檔案專門開熱點,多少有些麻煩。

另外,LocalSend不會對檔案做任何格式轉換。換句話說,LocalSend管把檔案送到,打不打得開是接收裝置自己的事情。

殊途同歸的技術實現方案

不過聰明的中國廠商肯定會找到解決方案。比如在錘子手機還沒“涼透”的時候,Smartisan OS內建的檔案管理器就整合了“iWork”套件轉換功能。當手機遇到 Pages、Numbers以及 Keynote檔案時,手機會在使用者同意後將檔案上傳至錘子伺服器,雲端轉碼、下載後就能手機裡開啟。

圖片來源:Smartisan

可惜的是,“英年早逝”的Smartisan OS也只解決了檔案不相容的問題,以及用HansShaker解決了macOS上有線連線Android手機的問題。在Windows上訪問iPhone,或在iPhone與Android手機之間無線互傳檔案,這些挑戰直到上個月才迎來解決方案。

另外,從體驗來看,小米、OPPO的互傳方案,和LocalSend在技術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傳送方和接收方需要確保處於同一區域網中,應用會透過廣播或區域網掃描的方式尋找附近的裝置。小米、OPPO的軟體在找到對應裝置後還需要經過一次使用者校驗(是否登入同一個賬戶),而LocalSend會要求使用者驗證螢幕所顯示的一次性裝置暱稱。

圖片來源:雷科技

找到裝置後,使用者選擇要傳送的檔案,並將其與接收裝置建立HTTP和REST API的內網通訊,並對資料透過HTTPS協議加密,以確保在網路傳輸過程中受到保護。在建立連線時,系統會生成臨時TLS/SSL證書,確保傳輸過程中資料安全性,避免被第三方中途截獲。

一旦連線建立,檔案會被分成若干小塊進行傳輸,這種方式有利於在網路波動後恢復傳輸。資料透過點對點的方式直接在裝置之間傳送,避免了中間伺服器的介入;當所有檔案塊成功傳送到接收裝置時,系統會自動重組檔案。

圖片來源:小米

當然,小米的互聯套件還實現了更豐富的功能,比如利用串流技術,實現了用Mac操作小米手機,這也是國產手機第一次“系統級”支援這一功能。但在我看來,如果僅憑互聯套件就說“小米澎湃支援蘋果生態”,有些言之過早了。

什麼才是iCloud生態的精髓?

自小米澎湃OS 2釋出後,不少媒體都用“小米澎湃支援蘋果生態”來形容這一次跨生態相容。不可否認,小米這一舉措確實讓雙機使用者更方便了。但這樣的生態協同,和真正的“相容蘋果生態”,在我看來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首先,小米的互聯套件只是一個傳輸檔案的工具,但被蘋果使用者津津樂道的“iCloud”生態,並不只有檔案傳輸這一項功能。基於iCloud“同步”的特性,蘋果已經在所謂“iCloud”生態裡打造了一系列豐富的跨裝置資料同步案例。

比如Handoff接力,除了可以用Mac接聽 iPhone 的電話,同時也會在電腦Dock右下角顯示iPhone正在使用的App,點選即可拉起對應App 的 Mac版本,同時保留對應的使用者資料。比如寫到一半的郵件、看到一半的網頁,不需要在投屏的小視窗裡使用手機版App;而電腦裡開啟的App也可以在手機裡繼續使用。

圖片來源:雷科技

基於iCloud同步的“密碼”,可以系統級在不同裝置內實施同步加密儲存的App、網頁賬戶、密碼;郵件、iMessage的雲同步也可以跨裝置自動輸入郵件或簡訊驗證碼。

我知道,小米在自己系統生態內也能做到這些,畢竟連三星這種“小廠”都能做到自己生態內的同步。但在“小米可以接入iCloud密碼同步”之前,小米和“相容iCloud生態”都還有不小的距離。

爭做iPhone使用者的“第二臺手機”

在我看來,小米、OPPO等品牌推出“蘋果互聯服務”,其核心目的也不是說想要取代iPhone,而是在不直接動搖iPhone 基本盤的情況下,發展 iPhone 使用者的“第二臺手機”。

首先,從使用者習慣和市場份額來看,iPhone使用者對所謂“蘋果生態”是極為依賴的。基於iCloud,蘋果打造了一套深度整合的系統級互聯服務,同時也為使用者打造了一個難以逃脫的“生態牢籠”。可以說蘋果從多年前打造的蘋果生態,且核心目的就是將iPhone使用者牢牢困在自己生態內,這絕非從誕生之日就主開啟放、兼併的Android生態可以替代的。

圖片來源:雷科技

小米、OPPO的“蘋果互聯服務”,也能夠在現有市場格局下切入iPhone使用者群體,為使用者提供“單向相容”蘋果生態的產品體驗。讓iPhone使用者無需放棄原有的蘋果裝置,就能享受小米、OPPO產品功能,從而降低切換陣營的成本和心理門檻。

其次,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避開了與蘋果在核心市場上的正面交鋒。透過提供跨平臺連線和單向資料共享能力,小米、OPPO並不是試圖替代iPhone,而是提供一個在特定情境下(遊戲、工作、拍攝)更為靈活的解決方案,這不僅能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也能提高Android品牌在高階市場中的存在感。

圖片來源:Apple

歸根結底,小米、OPPO等品牌的“互聯服務”並非意圖徹底撼動蘋果生態,而是在現有條件下吸引和轉化部分iPhone使用者的注意力,讓“果粉”在iPhone之外有一個額外的選擇。對於“雙持”使用者來說,互聯服務的出現也為雙生態使用者帶來了更大的便利,降低了跨平臺使用的門檻,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裝置功能體驗。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iPhone與Android跨生態的融合必將會變得更為深入,讓不同品牌和系統的裝置實現更加無縫的互聯互通,真正打破“生態壁壘”。而“果粉”們可以無視生態相容性,把Android手機當作“主力手機”的那一天,自然也會是果粉們“棄暗投明”的日子。